【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5+4模式,纲要上第1-14课)03(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共(13)页,218.4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a842d6e9c4a326b5db000dfbf3b33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3(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
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二里头时代出土有陶礼器的遗址分布图。该图可以说明当时()A.国家疆域已经确定B.公共权力雏形出现C.礼乐文化广泛传播D.政治中心初步形成【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陶礼器分布情况和所学来看,这些陶礼器遗址一般位于河流的旁边,数量密集,多有成群、成组分布的特点,而且各群(组)中均有较大的一二个较大的城址,并且形成了中心城址。这些中心城址的形
成反映了当时政治中心初步形成,D项正确;此时国家疆域尚未形成,排除A项;当时私有制和公共权力已经出现,排除B项;礼乐文化建立是在周朝,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前期,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联合诸侯,打败
山戎,帮助卫国复国,抑制了楚北上的势头。孔子曾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都是“披发左衽”的野蛮人。孔子赞扬管仲的原因是()A.管仲的成就使我们进入了文明社会B.齐国是春秋五霸中实力最强的国家C.管仲保存了中原的先进文化的功绩D.管仲的辅佐使齐国拥有强劲的实力【答案
】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并未具体提及管仲的辅佐,而是强调他辅助齐国,使中原地区“打败山戎,帮助卫国复国,抑制了楚北上”这一伟大功绩,使中原先进文化得到延续,否则人民将成为“野蛮人”,而不是因为管
仲改革对齐国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D项;此时中国早已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齐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排除B项。故选C项。3.秦朝统治者注重制度、法规建设,善于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运作政治;秦始皇曾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还
曾自诩“上荐高庙,孝道显明”;为了“得众之心”,他还一度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以上现象()A.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B.顺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蕴含了外儒内法的思想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答案】B【解
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是为了制度建设,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是为了礼制建设、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是为了得民心,都是顺应
现实政治的需要,B项正确;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无论是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还是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或者是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没有违背法
家思想的精神,排除A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汉朝蕴含外儒内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4.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
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东汉中后期(中国)。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威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
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现象,涉及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
.曹魏景元年间的摩崖刻石作品《李苞通阁道题名》,在隶书中间用楷体。魏晋之际,钟繇自习三体,其“章程书”为八分汉隶,“铭石书”则为正楷。王羲之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其书法自由潇洒。王献之则将行书发展为“今
草”。这反映出()A.书法的艺术性特征日益明显B.玄学思潮影响艺术审美倾向C.另辟蹊径成为新的艺术时尚D.政权分立激发文人家国情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
知,“在隶书中间用楷体”“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其书法自由潇洒。”“将行书发展为‘今草’”,这些都反映了书法艺术讲究个性,艺术性特征越来越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玄学思潮,排除B项;材料中书法的发展是在传统中创新,并非另辟蹊径,排除C项;
虽然此时政权分立,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激发文人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6.《南齐书》载:“昔晋氏初迁,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因时增减。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匹直六百,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这可用以
佐证当时南朝()A.租庸调制难以维系B.商品经济发展C.经济结构显著变化D.以物易物盛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晋氏初迁,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
,因时增减。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匹直六百,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和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得以发展,绢布价格
下降,可用以佐证当时南朝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唐朝后期时期,租庸调制难以维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结构关系,排除C项;“以物易物盛行”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7.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
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
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唐以后(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五大藩镇格局。其中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中央难以制之,而义武和横海两大藩镇是唐王朝为了制约河朔三镇、反割据建立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
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说明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面对藩镇割据局面还是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努力维护中央的权威,且取得一定成效,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朝廷对部分藩镇的控制十分有限
,难以说朝廷权威得到了有效维系,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河朔三镇的存在足以说明政府无法控制藩镇,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史籍记述说,(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
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律出赋,可乎?”该史料所述背景下实施的赋税制度()A.推动了租庸调制的继续实行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杜绝了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D.废除了战国以来的人头税制度【答案】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可知,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渐衰落,租庸调制随之而被破
坏,在此背景下,唐朝实行税制改革实施两税法,两税法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这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租庸调制此时已经被破坏,将要实行新税法,排除A
项;杜绝了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说法绝对化,材料所述两税法不能杜绝土地买卖兼并现象,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了战国以来的人头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9.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用兵经费紧张,朝廷遂借开封富户“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京官名目以偿之”。宋神宗时期司
马光进言,称“置乡户衙前以来,民益困乏,不敢营生”,农户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就将其视为富室,官府就会前来摊派差役。宋朝政府的行为()A.转向了抑制商业的政策B.破坏了经济生产的环境C.加剧了冗官冗费的困境D.激化了新旧势力的党争【
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由两段史料组成,宋仁宗时期表现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伤害,司马光所言表现为对农村人民的伤害,两者结合体现了朝廷政策对经济生产的破坏,B项正确;朝廷强借富户钱财的确会抑制商业,向富农摊牌差役不属于对商业的抑
制,排除A项;向富农摊派差役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宋仁宗时期的官僚同司马光并无党争,排除D项。故选B项。10.南宋改革家叶适说,“盖自崇宁极于宣和,士大夫……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薄书期会,一切惟胥吏(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
人员)之听。而吏人根固窟穴(本地人家,宗法家族势力强大)……故今世号为公人世界,又以为‘官无封建(世袭)而吏有封建者,皆指实而言也’。”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受到影响B.分封制影响到官僚体系C.平民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D.传统
社会结构趋于裂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叶适的言论主要描述了宋朝士大夫们过于追求官职晋升,导致对政务管理的忽视,这些事务大多交给了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来处理。由
于士大夫对政务的忽视和胥吏在地方上的强大势力,实际上削弱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使得地方上的权力更加集中在胥吏手中,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而叶适所描述的是南宋时期的情况,两者时间跨度极大,且分封制并不直接影响南宋的官僚体系,排除B项;“平民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与叶适的言论没有直
接联系,叶适主要讨论的是士大夫、胥吏和地方势力的关系,并未提及平民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叶适主要讨论的是地方权力的集中和国家对基层控制的削弱,而非传统社会结构的裂解,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表是元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由此可知,元朝()地区措施漠北设置岭北行省,延续蒙
古传统的千户、百户、十户制度,并分属诸王、贵戚、勋臣统辖;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屯田,并设有狗站(驿站)西北通过册封、联姻等政策笼络畏兀儿首领,使之成为维护西北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力量西南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司
、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A.边疆治理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并存B.坚持民族平等因俗而治C.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趋势加强D.边疆地区实现和平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
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政府在边疆地区结合当地的实情,实施了不同的治理政策,这体现出元朝边疆治理的灵活性与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而且元朝实行的是四等人制这样的民族歧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因俗而治,而非内外管理一体化,排除C项;边疆是否和平稳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2.永宁寺碑是中国明朝的石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1963年,辽宁辽阳发现了宋国忠墓志。1975年,在辽宁鞍山发掘了崔源族墓。永宁寺碑记载
的“所镇抚宋卜花”,即宋国忠的高祖。《宋国忠墓志》:“高祖卜花袭爵,招谕奴儿干,征进三叉路有功,历升明威将军。”该碑还载有辽东都司指挥使崔源的名字。这说明()A.确证史实必须通过不同史料的互证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实物载体C.史家在细节书写中往往引入了想象D.出土文献可以纠正传世文献的错误【
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从材料看,实物资料永宁寺碑,和出土的实物史料宋国忠墓志、崔源族墓形成互证,有助于了解明朝对东北管辖的历史,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实物载体,B项正确;“必须”说法过于绝对,且史实
需要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不同但同种类型史料互证不能确证史实,排除A项;“史家在细节书写中往往引入了想象”的说法过于武断,书写历史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作者立场和观点,但“往往引入”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实物与文献的相互印
证,不涉及纠错,排除D项。故选B项。13.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
。”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主要体现了()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B.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减弱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D.以礼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郑和
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成功说服了暹罗国王放弃了对满剌加的侵略行为,这说明郑和下西洋起到了维护区域和平的作用,A项正确;明宣宗敕谕中“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而非减弱,B项错误;礼乐文明是通过礼
仪和音乐来教化人民,达到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目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材料中未涉及到礼乐文明,排除C项;郑和在暹罗和满剌加之间进行斡旋,最终成功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一行为确实体现
了明朝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的“以德服人”的外交理念而非“以礼服人”,D项错误。故答案为A。14.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
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些措施()A.凸显了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B.表明社会控制逐渐趋向宽松C.突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D.体现了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
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共存,凸显了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A项正确;清
朝的社会控制逐渐加强,排除B项;清朝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无法说明满汉一家,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时期发展概况秦汉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
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隋唐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宋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明清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
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A.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C.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农学、历法等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领域,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
法,并不注重科学实验,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缺少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
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
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
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
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四《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
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种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
员上的本质区别。(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时代背景。(5分)(4)材料四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对象: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1分)目的:维护周王统治。(1分)(2)
区别:分封制下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不看血缘,有任期限制。(2分)(3)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任2点2分)时代背景: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力牛耕的使用,
封建经济确立;阶级:士阶层的活跃;教育:私学兴起。(任3点3分)(4)评价:不全面。(1分)理由: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巩固。(言之有理,3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中国)。制度: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可知,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对
象:根据材料一“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和所学可知,周初被“封侯”的是前朝贵族、功臣和王
族子弟;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其目的在于维护周王统治。(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商周)采用‘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据材料二“(郡县
的长官)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任期限制。(3)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三“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可归纳出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根据材料三“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可归纳出行“仁政”以得民心;根据材料三“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可归纳出善用人才。背景: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态度:根
据材料“忘万国之大德”“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可知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并不全面。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7.纵观中国历
史,国祚绵长的大一统政权,在立国不久或经历几代人努力往往会进入历史的“黄金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
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
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摘编自白寿
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
得以进一步发展。——关文发《中国古代史普及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经济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唐前期活跃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名称及唐政府治理西域的机构。从疆域及民族关系的
角度,指出唐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积极意义。(8分)【答案】(1)问题:盐铁私营;私铸货币、币制紊乱;囤积居奇、操纵物价;(3点3分)措施: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均输平准。(3点3分)(2)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吐蕃、靺羯。(2分)统治机构:安西
都护府、北庭都护府。(2分)积极意义: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扩大了唐朝疆域和版图;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任2点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西汉)。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
侯王纷纷冶铁煮盐”得出盐铁私营;根据材料一“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得出私铸货币、币制紊乱;根据材料一“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得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桑弘羊上台后,在全
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得出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一“为了制止豪商大贾
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得出均输平准。(2)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少数民族名称:关于唐前期活跃在边疆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活跃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靺羯等。唐政府治
理西域的机构:关于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机构,据所学可知,唐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积极意义:注意是从“疆域及民族关系”的角度,根据材料二“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
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出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18.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社会治理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继承下来。——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①唐代的藩镇模式,
后引发了安史之乱。②宋朝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后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三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
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
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3分)(2)根据材料二,请选择两种边疆治理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并结合所学,指出采用该模式的缘由并对其影响进行简要评析。(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6分)【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2)选择唐代的藩镇模式。(1分)缘由:唐朝初期疆域辽阔,中央政府难以直接控制边疆地区,因此设立藩镇,由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治理。(2分)影响:藩镇模式在初期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但随着藩镇势力的膨胀,地方割据现象严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国家的动荡。(3分)(3)表现: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任2点4分)历史价值: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的创新举措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地
方性质制度郡县制。(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①唐代的藩镇模式,后引发了安史之乱”选择唐代的藩镇模式。缘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疆域辽阔,中央政府难以直接控制边疆地区,因
此设立藩镇,由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治理。影响:根据材料“①唐代的藩镇模式,后引发了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模式在初期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但随着藩镇势力的膨胀,地方割据现象严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集
权的削弱和国家的动荡。(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清(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可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较成功地解
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可得出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根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可得出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白银在唐代以前作为货币的重要性远逊于黄金,仅在汉武帝和王莽时
期,曾以白银合金的形式短暂地被使用过。自隋唐起,白银开始展现出货币的功能,它除了在社会上层进行流通外,还因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长处,开始受到民间的关注。两宋时期,以白银为核心的民间借贷机构大量涌现,白银逐渐摆
脱商品的属性,获取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开始走向货币化。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催生出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
货币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答案】论题:白银货币化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2分)阐述:明代时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对白银形成巨大需求,而国内白银产量有限,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通过对外贸易的
顺差来获取白银,这有利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的加强。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建立了与亚、非、美洲之间直接的商业联系,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对欧洲市场有较大的吸引力,欧洲殖民扩张获得的大量白银通过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加强了中国白银货币化
进程,并促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8分)总之,白银货币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中国及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时空是封建社会(中国)
。论题:根据材料“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催生出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白银货币化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论述:首先,论证依据材
料“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催生出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经济发展到顶峰,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增大,但国内白银产量有限,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通过对外贸易的顺
差来获取白银,这有利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的加强;其次,详细论述欧洲殖民者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把欧、亚、非、美等多个大洲联系起来,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加强了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并促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最后,总结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