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北京专用)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058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北京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北京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北京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1.6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专用,纲要上第1_14课)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北京专用).docx,共(4)页,3.05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bc672840609fea6e695a49626719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北京专用)(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

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

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资料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实证。某同学参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展览,

搜集到以下考古资料,从这些考古资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堆塑龙。距今约6400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龙身蜷缩,头部被设计成猪的形状。距今约5000多年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距

今约5000-480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盘内绘朱红龙纹,龙形象为蛇身鳄鱼头。龙口中含有类似禾穗的植物。距今约4000多年①崇拜龙的观念形成于旧石器时代②龙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③龙的形象已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④龙已成为专制主义皇权独尊的象征A.①②B.

③④C.②③D.①④2.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B.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C.宗法等级秩序崩溃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3.古代玉

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4.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其中儒家认为治国应()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5.湖

南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出土部分秦代竹简,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图。这些内容可以用于研究秦代()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第二栏:妻曰赚第三栏:子小上造第四栏:子小女子驼第五栏:臣曰聚伍长注释:南阳,乡名或里名;户人,即户主;荆,楚地,表明户人出生之地;不更,秦爵第四级;蛮强,人名。①监察制度

②户籍制度③赋役制度④什伍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皇权至上B.严格的礼乐制C.秦始皇非常勤政D.鲜明的宗法制7.汉武帝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

侯王“推私恩”,即将王国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结果是“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上述做法()A.实现了开疆拓土B.加强了中央集权C.确立了思想统一D.有利于民族交融8.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

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A.西汉大一统的局面B.北方加速民族交融C.华夏认同观念勃兴D.中原正统意识淡化9.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戈壁滩发现有1400多座砖墓群,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3号墓中既有描绘鲜卑人耱地(平整土地)、耙

地、采桑的壁画,也有描绘汉人放牧情境的壁画。这说明()A.魏晋时期民族交流交融B.江南经济得到了有效开发C.北方政权比南方更稳定D.女真族迁入中原定居生活10.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北方人口大量迁往南方②长江下游经济发展最快③工商业市镇在南方普及④

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下列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中的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及简介中的信息反映出()图中人物头戴高冠,身穿袍服,手拿团扇,右侧有曲盖、节、麾、幢图中厨房摆满了石白、磨盘、精美的酒坛,鞍形烤炉等用具图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

边有犁、耙等农具A.图中人物身份表明门阀士族兴起B.面食已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物C.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特点突出12.唐太宗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该现象反映

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13.隋唐时期出现的“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安定统一②善于用人③重视农业生产④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如

表为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由此可见()陕西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其他地区合计汉1819——141456晋——4——23716唐3211151844133253①数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②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持续增加③汉唐分布差异反映南北经济发

展态势④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15.唐玄宗在皇宫深处设立翰林院,任职者称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书。安史之乱后,“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侵夺了宰相和中枢机构的部分职权

。唐代被翰林学士侵夺职权的机构主要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16.780年,唐朝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以上规定()①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制度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

制度③减少了政府支配的土地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7.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如图中科技文化成就与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18.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名称地位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A.吸收了外来文化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响了周边国家D.促进了农业发展19.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宋初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措施是()①将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②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③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④设置南、北面官来管理民族事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如图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之赵匡胤金币。与赵匡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黄巢

起义B.安史之乱C.七国之乱D.陈桥兵变21.金太宗“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熙宗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金章宗明昌四年,尚书省奏,上京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

少,遇灾足以赈济”。据此可知金朝()A.建立常平仓制度,赈济灾民B.沿袭唐宋制度,放弃猛安谋克制C.放弃狩猎、畜牧的生活方式D.重视农业,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22.下面为某位同学整理的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笔记,下列选项可以填入其空白处的是()委派

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东北、云南等地事务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管辖A.先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B.在隶属福建省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C.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等族D.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地方军政事务2

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②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③置立榷场

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4.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下列选项中“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的有()①都市中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②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③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5.下列发明中对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的是()①造纸术②宋

代火器(模型)③活字印刷术④水罗盘(模型)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6.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属于同一朝代的是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②“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③“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7.如图为我国古代某两个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图,

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图一图二A.君主专制强化B.地方机构精简C.六部效率提高D.中央集权加强28.下图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曾位于黄河流域②江南的开发推动了政治中心

的转移③都城逐渐从西向东再向南北方向移动④与海外各国的直接往来不断得到加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9.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②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③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四年……始算缗钱。A.

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30.如图是某学生整理的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废宰相设立内阁奏折制度军机处A.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B.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

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5分)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

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2分)(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4分)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

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

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6分)32.(10分)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

,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

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

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2分)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

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

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6分)33.(13分)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即玉门

关、阳关)焉”。玉门关坐落在地势较高的疏勒河南岸高地上,登城举目,四野无垠。彼时疏勒河水水势浩大向西流入罗布泊,沿河流形成了一条东西交通的道路,东达敦煌,西通楼兰。凡是西汉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诸国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

务,都经由玉门关出入;而一般西汉使节出使西域或西域使者进入西汉则经过阳关。西汉时期四郡两关都处于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中,适宜屯垦生产。——整理自魏迎春、郑炳林《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及其性质》等材料二明中期以后,明政府

继续修缮长城工事,遂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明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贡市、马市。昔日满目萧条的边塞重地张家口呈现“南京罗缎铺,苏杭纲缎铺,……临清布帛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的繁华景象。蒙古地区也“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塞外还屹立起一座归化

新城(今呼和浩特市),“垦田万顷,连村数百”,“城郭宫室布满丰州川”。“蒙人入塞”与“汉人出塞”现象普遍,汉人带去了制铁、制瓦等技术。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五分有京师气习”,蒙古族人渐习华风,历主贡市的三娘子平日爱穿大红彩缎妆汉服,“每于佛前忏悔,

求再生当居中华”。明朝长城沿线曾出现“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景象。——摘编自曹大为《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1)依据材料一,概括玉门关作为军事关隘的有利条件,(4分)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政府“设四郡据两关”的历史作用。(6分)(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中期以后长城沿线民族互动的影响。(3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