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4)页,37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6efee05dc7e3bdec3e4de87f2311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范围:中外历史纲要1-7课、14-23课)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
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Ⅰ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0分)1.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
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D.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核心教义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种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即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
是普通劳动者,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
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故C选项错误。2.在波斯帝国的文化中,无论是政治思想、典章制度、法律、还是文字、艺术、神话、建筑等方面,都吸收了较多的外来因素,正如希罗多德指出:“波斯人
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喜欢仿效外国人的习惯。”这是因为波斯人A.有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文化传统B.统治了众多的先进文明地区,彼此之间不断交流C.拥有轻松宽容的民主政治环境D.不断征服其他民族并对他们实行有效的管理-2-【答案】B【解析】【详解】波斯帝国疆域广阔,在其不断对外征服过程中,很多先进民族
被纳入疆域范围,帝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促成了波斯文化中的多元性,即吸收了较多的外来因素,B正确;效仿外国人的习惯是因为外国的先进性,A并不能体现出向先进学习的特征,排除;波斯是帝国,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C;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管理主要
指的是波斯行政管理手段的先进,其强调了政治领域,题干强调的是文化领域,排除D。3.“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表明()A.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独立的权力B.封君封臣制度下权力分散C.国王是最大的封建领主D.封君与
封臣之间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这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造
成权力分散,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选B;ACD表述正确,但不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排除。4.“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
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A.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B.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C.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D.一个比较工业化的经济实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
、树林、草地”反映了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庄园内的自给自足状态,相对封闭,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商品经济为主,故B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手工作坊”看出其
生产方式仍是封建性的手工劳动阶段,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5.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分封给小贵族。小贵族组成“特辖-3-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伊凡四世
该措施的目的在于()A.改组中央权力机关B.方便对外扩张C.打击大贵族的势力D.反抗蒙古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可知伊凡四世采取该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与大贵族进行斗争,即打击大贵族的势力,故选C;据题意可知伊凡四世
的目的在于打击大贵族势力,而非改组中央权力机关、方便对外扩张和反抗蒙古的统治,排除ABD。故选C。6.1240年,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被蒙古彻底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千年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据此可知,两国()A.外族入侵是其灭亡的共同因素B.
先后都是被蒙古彻底征服的C.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的D.印证任何一个帝国都会盛极而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材料显示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两国都是外族入侵导致的灭亡,故A正确;奥斯曼土耳其不是被
蒙古征服,B错误;基辅罗斯是被蒙古征服的,C错误;基辅罗斯不是帝国,D错误。7.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A.农奴制
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政治文化、归国后实行了大化改新,B正确;A是俄国的改革,排除;C是近代日本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大化改新建立的不是政教合一国家,排除D。8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指()A.玛雅人B.阿兹特克人C.印加人D.班图人【答案】A【解析】-4-【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是最早种植玉米的民族。A
正确;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班图人种植玉米是在玛雅人之后,BCD错误。故选A。9.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个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
杀手。这里的“杀手”是指()A.欧洲先进的武器B.白人带去的传染病C.食物匮乏带来的饥荒D.白人带去的手工制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在到达美洲的大陆的同时,也将欧亚大陆的病菌和传染病带到了新大陆,而新大陆的居民对这些新的病菌和传染病毫无抵抗之力,因此成为看不见的
杀手,故选B;先进的武器、食物的匮乏和手工制品都与“看不见的杀手”的描述不符,排除ACD。故选B。10.在16世纪早期的一次航海行动中,麦哲伦下定决心,“要么完成此创举,要么就葬身大海。”此次航行,麦哲伦的船
队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开辟了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C.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D.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答案】D【解析】【详解】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5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本人在干预当地人的内讧中被杀死,但他的同伴们驾驶的“维多利亚号”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1522年麦哲伦船队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以及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
新航路是哥伦布,排除A和C;开辟了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是达伽马,排除B;故选D。11.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列强之间特别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使欧洲形势剑拔弩张。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桶”是:A.法德边
境B.俄德边境C.巴尔干半岛D.俄奥边境【答案】C-5-【解析】【详解】巴尔干地区一直以来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有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加上列强的干涉,致使这一地区冲突、战争频发,因此又有欧洲“火药桶”之称,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12.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A.未消除各大国间的矛盾,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C.资本主义大国
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凡尔赛和约》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欺凌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协议,因此它只是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随着各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必将发生新的战争,因此这不是和平,而是休战。故选A;BC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于1922年,法西斯专制建立于1933年,D错误。1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
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
托洛茨基强调了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也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排除B;《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选项D排除。14.甘地曾说:“我所致力的是怎样把纺车恢复起来。……这种形式的经济白土,可
以为印-6-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这些妇女去纺纱,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哪怕它的产量是多么微小,对于国内布匹的生产总有一些帮助。”这段话表明甘地倡导手纺车运动的目的不包括A.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B.保护民族经济发展C.抵制英国经济侵略D.创建“凤凰
新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倡导手纺车运动的目的不包括创建“凤凰新村”,组织人们耕种土地、节俭生活,D项符合题意;“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对于国内布匹的生产总有一些帮助”,“织布给印度人民穿”不用购买英国的棉布等,与提供就业机会
、保护民族经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一一对应,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5.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据材料,罗斯福A.试图以此说服美国政府能够尽快对日本宣战B.对中国军民为抗
日战争做出的牺牲表示同情C.警示澳洲、印度、俄国做好抵御侵略的准备D.肯定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斯福总统肯定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的大量兵力的作用,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D正确;1941年12月11日美国对日宣战,A排除;BC说法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16.20世纪末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A.过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过分依赖外资和外贸C.人口膨胀D.资源贫乏【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抓住发
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紧密的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受到的冲击最大,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17.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
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40—70年代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为了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是目的,不是发展理念
,排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18.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B.西方社会
发生了根本变化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答案】A【解析】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
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19.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
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8-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政府曾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B选项正确
。A、C选项错误,这一思想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选项错误,该思想实质上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并非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2年-2000
年在任)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克林顿的言论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企图是A.世界新秩序有待重建B.企图建立以美国
为主导的单极世界C.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D.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并结合当时的国际格局可知,随着苏
联的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妄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试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格局,世界新秩序有待重建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这
是当时的事实,并不是企图,C错误;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世界上发动了多次局部战争,要维护世界和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故选B。第Ⅱ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0分)21.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城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
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9-生根发芽;与此
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摘编自杰里本特
利等.《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
明交流的认识。【答案】(1)影响:西域植物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2)表现: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扩大;奴隶贸易活动频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早起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促进;世界各地的联
系进一步加强;新的通讯媒体技术的发展;(3)认识: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的文明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
问题的能力。(1)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等信息分析得出。(2)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
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分析概括得出。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联系加
强和新通讯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3)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来辩证分析说明。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应当说我
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10-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材料二“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
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材料三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
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中外历史纲要》(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何种情况所迫?其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功劳何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了?(3)根据材料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策”“新”在何处?有何作用?【答案】(1)情况: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里。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功劳:保证
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胜利。(2)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新”: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解析】【详解】(1)情况,根据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实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余粮收集制。功劳,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集中全国人-11-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根据材料“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战争时期,但和平时期继续实行严
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新”,根据材料“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即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作用,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以前余粮收集制,恢复自由贸易,这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5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届时,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依
存,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结构。——引自《时政新说》材料三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崛起,即“后美国时代”。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
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美国作家卡扎利亚的《后美国世界》(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二战后初期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源何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观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答案】(1)变化:图一是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图二是1991年到现在的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根源: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2)因素:世界力量多极化的发展,具
体表现为:美苏两国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3)同意。一方面,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个力量中心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另一方面,美国当前出现许多问题,如经济衰退、恐
怖主义威胁等。反对。两极格局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强大。(说明:无论哪一观点,只要理由充分,自圆其说即可。)【解析】【详解】(1)变化: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图
一反映了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美苏建立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图二反映的是1991年到现在的世界,即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直接原因:依据所学可知,苏联的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
营瓦解,两极格局就此瓦解。根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欧洲的联合、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等国的不断发展,成为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依据材料“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5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国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欧、日
本经济实力的膨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因此世界力量多极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不断发展。(3)依据材料“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来看,材料认为美国在如今的国际影响逐
渐的降低,出现了一系列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组织。可以依据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来提出自己的态度,并结合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即可。例如:同意。一方面,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个力量中心相互制约
,相互竞争;另一方面,美国当前出现许多问题,如经济衰退、恐怖主义威胁等。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13-材料二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战
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2)“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答案】(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高财政支出。(
2)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但同时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滋长依赖情绪,降低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养老金”、“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90%由国家负担”、“医疗保险…可享受50%-90%补贴”、“失
业补贴…金额为原工资的75%”、“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信息可从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高财政支出等方面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的特点。(2)结合所学从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
题、但同时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滋长依赖情绪,降低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等正反方面评价“福利国家”制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