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28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b54102e4980ed384bb22ff2c19866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实验班历史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指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体的一种。”,这里“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B.城邦政治及小国寡民的特点C.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物D.古希腊发达的农业商业【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A选项指的是地理位置的特殊;B选项
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强调的是自然地理的特点;D选项说法错误,古希腊农业并不发达。2.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
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元朝采取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元朝赋予地方一定权
力,故B项错误;根据“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下扩大了地方权力,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正确;元朝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君权强化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A.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C.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这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
A项正确。选项B和史实不符。选项C和题目无关。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祥地,D项本身错误。4.《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一文中评论近代某种经济思想:“预期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这在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崩溃的前夜,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
”。这种经济思想出自于A.《海国图志》B.《资政新编》C.《天朝田亩制度》D.《共产党宣言》【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来看,这种经济思想是出自于《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追求一种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故答案为C项。《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共产党宣言》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都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主张,均不符合材料中“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排除A、B、D项。【点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其要求,但产品归公的思想又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农民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意义,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
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天朝田亩制度》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实际上还是一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
会发展规律。5.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D.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行原则是三权分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总统与法院之间的制约。所以从题意可得出D选项正确。A项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是制约平衡,没有大小之分,因此错误。总统只是行政权的执掌者,在三权分立的原则下没有国家权力的中心,B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所以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政治运行的特征,掌握分权制衡这个特点,问题
就很好解决。6.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阁
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
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可知A项表述正确;“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表明虽然内阁有的时候权势较重,不过一旦与君权与六部发生冲突,往往处于不利境地,B项表述正确;“
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对部务“分毫不敢与闻”可知D项表述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始终不能统帅六部百司,C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废丞相、设内阁7.公元前416年,在
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B.梭伦改革的弊端C.雅典民主制容易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D.雅典民主制体现公民的意志【答案】B【解析】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B项材料不能反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公民大会通过出兵决议,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造成了决策失误,其他三项符
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材料信息,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材料不能反映”的选项,
可以首先确定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材料信息但符合题意的选项。8.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
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这是周朝整肃家庭秩序,尤其是
财产和权位的继承顺序的需要,是依据宗法血缘来规定的,所以A正确;B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同时形成的,排除B;C中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当时是奴隶社会,排除C;D是商朝政治的主要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美国
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A.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B.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C.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D.主张加
强总统的行政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信息说明对于总统权力较小感到不满,故D项正确;A在高度集中错误;B
中效率不符合题意;C中不是反对少数服从多数。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内容10.邵龙宝的《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
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与雅典的民主相比,该材料反映罗马法的最大特点是A.外来民族享有一定的公民权B.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十分苛刻C.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基础之上的D.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
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材料“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反映了罗马外来民族享有一定的公民权,而雅典的民主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十分苛刻,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罗马法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基础之
上的,故C错误;雅典民主也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故选A。11.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
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四月提纲”D.实行《土地法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布尔什维
克党急需确立自己的斗争方针,故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苏俄的发展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故C项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列宁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情况,主要强调李可夫认为俄国革命的发展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法令》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实行的一项分
配土地的经济法令,与材料不符,排除D。12.所谓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对代议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代议制是一种间
接民主制B.代议制是没有阶级性的C.代议制都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D.代议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答案】A【解析】代议制是选代表行使政治权利,所以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代议制也是有阶级性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代议制不一定都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代议制不一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中国其实也是代议制,但中国的代议制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
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
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B.两党竞选,确立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C.实现主权在民,确立了
议会至上的原则D.实践启蒙思想,建立了总统共和制【答案】D【解析】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取得独立。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包括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根据题干要求和题支内容,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根据题干“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错误。选项B,和题干
“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要求不符。选项C,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故C错。14.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
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该谈话()A.是“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的标志B.已经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C.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D.体现了回避历史但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排除A(1984年)、C(1979年元旦)、D(与材料不符)三项,所以本题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一国两制。15.比较下列两幅图,对两个事件分析正确的是A.均犯了“
左”倾错误B.前者导致北伐任务失败C.都遭到外国势力干涉D.后者促使中共战略转移【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第一幅图中共犯了右倾错误,第二幅图中共犯了“左”倾错误,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北伐任务失败,故B项排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有外国势力的干涉,而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则没有,故C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工农红军的长征,故D项正确。16.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的问世,将其称之为“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的爱国热情B.度规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人民大宪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会议的代表的爱国热情不能说明《共同纲领》的性质,故A项错误;规定国名、
首都、国旗、国歌,也没有突出宪法的根本性质,故B项错误;当时虽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这也不能成为《共同纲领》是人民大宪章的理由,故C项错误。故选D。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情况
一览表以上代表情况,反映这次会议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议B.制宪与立法会议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D.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等
,体现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的广泛性,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排除A。
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制宪与立法会议,排除B。代行中央政府职权是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排除D。所以选C18.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
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不等于“反封建”B.“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D.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里的“封建”不是指封邦建国,而是反清政府、反君主专制制度。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9.雅典民主制是一次性的瞬时决策机制
,决策往往未经深思熟虑便付诸表决。就此,伯利克里说:“坏的事情莫过干在结果尚未适当讨论之前就匆匆付诸行动。”这说明雅典民主制A.忽略了公民要求参政的积扱性B.缺少对少数人专政的防范机制C.增加了决策的失
误与风险指数D.缓和了费族与平民的矛盾冲突【答案】C【解析】瞬时决策容易导致决策的草率,增加决策的失误和风险指数,C项正确;伯里克利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给公民发放工资,A项中“忽略”表述错误;BD两项与材料意思不符。20.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答案】C【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职能结束,只能转变为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故C正确;《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A错误;政协各党派是参政党,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错误。21.
国际体系发生的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权力实施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因此,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
,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材料内容反映了欧元的重要作用是()A.有助于抑制美国金融霸权B.有助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C.有助于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D.有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
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欧元的流通也不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C项是错误项,欧洲是世界旧秩序的维护者,所以欧元不能也不可能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所以C项错误。D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材料内容“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
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表明A项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元的作用【名师点睛】欧元的使用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融合,而且还促进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无国界、无身份、货币通用的人口大流动,允许当地人民更好地
交流、讨论、表达和生活。各国间的这种文化相互渗透,给欧洲人一种生活在同一“屋顶下”、“新欧洲”命运共同体的感觉。欧元自然而然地成为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新动力。22.下面的历史照片记录了1947年初发生在德国西部的一场抗议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注:抗议牌上的文字为“我
们要煤炭,我们要面包”)A.马歇尔计划具有现实基础B.国家分裂加剧了德国困境C.法德和解存在着较大障碍D.德国成为“冷战”的前沿【答案】A【解析】从抗议牌上的文字为“我们要煤炭,我们要面包”可以看出战后的经济问题是困扰各国的头等大事,所以马歇尔计划
援助欧洲是有基础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分裂带来的影响;C选项错在本题与法国无关;D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23.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对我国对外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
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B.苏联实力比美国强大C.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D.美苏冷战已经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关系的本质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苏联政府都采取了
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说明了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故C项正确。1945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结束,故A项排除。苏联实力没有美国强大,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已经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D项错误。24.《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
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其中“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欧洲观念”是指欧洲成立欧洲共同体
,加强了欧洲国家经济、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完全摆脱”上;D选项错在“超过”二字。2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
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负责处理境内政治
、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在行省制下,地方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对比宋朝而言,地方的权力相当大。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没有提及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D项
,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第ⅠⅠ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注: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
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概述该原则提出与完善的过程?材料二中俄关系成熟而稳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年前,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5年前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内涵。……中俄关系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是让西方人开眼的21世纪大国关系。——摘自2016年6月28日人民网文章《普京“旋风式”访华观察:中俄联合声明18次提“支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关系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①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②周边国家对中国“一边倒”战略存有疑虑;③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过程:1953年12月
中印会谈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发表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亚非会议进一步完善(2)特点:①战略协作伙伴;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评价:①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②推动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③推动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和该原则提出与完善的过程;中俄关系的特点及其评价。(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
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第二小问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2月中印会谈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发表声明确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亚非会议进一步完善。(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俄建立了战协作伙伴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内涵”可以得出特点。第二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二“中俄关系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是让西方人开眼的21世纪大国关系”,结合所
学可知,中俄关系的这一特点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推动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94年李登辉接见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时称:“中国现处于
分裂状态,在台湾海峡西边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海峡东边有一个中华民国。”1995年5月28日,李登辉在台南一次演讲中称:“中华民国在台湾已存在84年,有自己的主权,与中国大陆已分裂分治,中共才40多年,说我们(台湾)
是他们(中共)的一部分。别开玩笑了。”材料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
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胡锦涛与连战(国民党)会谈新闻公报材料四2005年
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成功地访问了大陆,访问期间,他一再强调“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材料五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7月8日上午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哀悼遇难同胞。
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勿忘国耻,两岸中国人必须团结、奋斗,“统一尚未成功,同胞仍须努力。”7月12日下午新党在北京饭店举行记者会,总结大陆之行。新党表示,接受“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进而提出“一中两制”的思维,追求两岸和平。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李登辉的基本观点,分析其实
质。(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3)据材料三、四、五分析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何相似之处。三党主席接连访问大陆说明了什么?【答案】(1)把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土主权分裂
开来,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2分)其实质是分裂祖国,搞“台独”。(1分)(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持反对“台独”。(2分)主要目的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分)(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2分)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两岸分歧,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共同维护台海和平与安全,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2分)说明“
一个中国”是两岸中国人的共识;“台独”不得人心,其图谋不可能成功;促进台海和平交流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中国现处于分裂状态,在台湾海峡西边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海峡东
边有一个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已存在84年,有自己的主权,与中国大陆已分裂分治,中共才40多年,说我们(台湾)是他们(中共)的一部分。别开玩笑了。”反映了李登辉把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土主权分裂开来
,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分裂祖国,搞“台独”。(2)本题材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映了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持反对“台独”。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提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新党表示,接受“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进而提出“一中两制"的思维,追求两岸和平。这反映了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
与中国共产党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三党主席接连访问大陆说明“一个中国”是两岸中国人的共识;“台独”不得人心,其图谋不可能成功;促进台海和平交流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28.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
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
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3)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答案】
(1)特点:侵略方式:海军和坚船利炮。侵略路径:由沿海或沿江的水路入侵要害城市。目的:以军事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完全正确。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
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说明:《南京条约》等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便于列强倾销商品和收购中国农副产品;《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开放内河航运,便于
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进行经济侵略;《马关条约》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解析】(1)从“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得出侵略路径是由沿海或沿江的水路入侵要害城市。侵略方式是
海军和坚船利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以军事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以谋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发生的三次侵略战争主要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中的观点是中国人
的闭关自守导致战争的失败,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本题主要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分析。《南京条约》主要围绕着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来谈;《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主要围绕
着内河航运来谈;《马关条约》主要围绕着在华投资设厂,资本输出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