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旷古奇才苏轼课件(8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共(82)页,5.93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b7c2207c78180709c1880776b1a6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旷古奇才苏轼目录苏轼生平一苏轼才华二苏轼诗词三苏轼生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生平1037-1061早年读书应试及第1085-1094重回朝廷连放外任1069-1078安石变法地方为官1062-1068初仕为官父丧返川1079-1084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95-12
01远谪惠儋病逝常州苏轼生平1037-1062早年读书,应试及第•6岁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7岁入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10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18岁娶妻王弗。•19岁到
成都,谒知州(地方最高长官)张方平。张待以国士。•20岁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21岁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奔丧归里。•23岁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至京
。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25岁,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嘉佑二年丁酉(1057),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参加考试的学生除了苏轼
、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史称“二程”:弟弟程颐创立了学派,由朱熹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
.哥哥程颢创立了另一学派,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三奇副使”考完阅卷,
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正要下笔,他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于是笔锋一转,将此卷定为“第二”。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
苏轼。欧阳修立马对苏轼青眼以待,“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以便让苏轼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嘉佑六年辛丑(1061)
,苏轼参加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苏轼入等三等(第一二等为虚设)。制科又称大科、特科,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直观地说,制科考试就是科举考试之外的加试,意在优中选优,从年轻学子中进一步发现高等级人才。制科的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是古代含金量最高
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宋朝有很多牛人宰相实际上都是出身制科而非科举,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奸臣秦桧。北宋南宋300年间,共举行22次制科考试,有41名考生取得名次。到苏轼参加考试时,北宋建国开国百余年,苏轼是第一个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三等
”名次的考生。百年第一人,千古大学霸。百年第一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下诏开制科,就是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与苏辙兄弟双双脱颖而出,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政见折服了考官和皇帝。在命题作文《御试制科策》中,苏
辙以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6位昏君为喻,指出宋仁宗的四大过:懒惰怠政、荒淫贪色、滥用民财、执政能力差。苏辙虽然指着皇帝鼻子骂,而且大多责难都是言过其实的,但好在宋仁宗仁慈大度,非但没治他的罪,还非常欣赏他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将其“入四等”。至于苏轼,那就更厉害了,他的最终成绩是“入三等”。宋仁宗在读
过苏轼与苏辙兄弟的试卷后,大为赞赏,欣喜不已,回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苏轼生平1062-1068初仕为官,父丧返川•26岁踏上仕途,凤翔府签判。•29岁返朝后,丧妻。•31岁与
苏辙护父丧返川。•32岁除父丧后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冬,与苏辙携家离蜀赴汴京。苏轼生平1069-1078安石变法,地方为官•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35岁苏轼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
,被王安石阻止。后自请外放,被授为杭州通判。•38岁改知密州。•41岁改知徐州。•43岁改知湖州。•在地方为官共八年。苏轼密州治绩•灭蝗灾,太守初建功•刚来密州,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他顾不上去衙门,就来到蝗灾最严重的地方,直接现场办公。带领官员百姓,群策群力,通过“百日
会战”,将蝗虫消灭干净。•求下雨,许愿封侯兼修渠•第二年,又遇春旱,苏轼率领求雨的队伍虔诚求雨,皆是有求必应。苏轼大喜,修葺山神庙,请来“润民侯”的封赏。旱情缓解后,苏轼还率领百姓兴修水渠,引山水灌溉,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平盗匪,太守恪守保境安民之责•多年天灾人祸,“盗贼渐炽”,
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苏轼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于是“明立购赏,随获随给,人事竞劝,盗亦敛迹”。不但平定了盗匪,也肃正了军队风气,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苏轼密州治绩•捡弃婴,太守慈心爱黎民•多
年的蝗灾旱灾,百姓生活艰难,徐州有弃婴陋习,苏轼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捡弃婴,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当时,北宋政府从常平仓和免役钱中抽出一部分救济款,赈济无法养家的贫民,称为“劝诱米”,苏东坡派人清查该米,
每个仓库节约出“劝诱米”余额达上万斤,他把这些“劝诱米”另外储藏到仓库中作为救助弃婴的专用粮,同时把捡来的弃婴寄养在百姓家,每个弃婴每月发给6斗(45公斤)粟米。一年之后,弃婴与寄养的百姓皆建立了亲情
,不再流离失所和暴死野外,通过这种方法,苏东坡救活了几千个弃婴。苏轼在密州时间不长,但文治武功都彰显了他作为一名一方行政长官治理地方的卓越能力和爱民护民的悲悯之心。苏轼自山东密州转任徐州知州,在徐任职虽只两年,但他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
建黄楼、兴旅游,并以其生花妙笔,对古彭的山水人事进行描述,留下了330多篇诗词文章,充分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的思想。苏轼生平1079-1084乌台诗案,被贬黄州•43岁改知湖州。•7月因御史交章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
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途中苏轼想跳水自杀未遂。•8月至京,下御史台狱,屈打成招,全部认罪。•12月经多人营救,结案出狱,贬黄州团练副使。•44岁至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甚厚。•45岁向官府申请黄州城东门外五十亩荒地,躬耕东坡。•46岁筑“东坡雪堂”,由此自号“东坡居士”。于秋、冬两游赤壁,写前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47岁迁汝州团练副使。过金陵,访王安石,相谈甚欢。乌台诗案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元丰二年(1079),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谢恩表《《湖州
谢表》,御史多人弹劾苏轼“诗文言涉讪谤”,讥讽朝政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坐实这一罪名。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八月下御史台狱
,屈打成招,全部认罪。期间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也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苏轼四大罪状:身无学术却滥竽充数,急于提拔而依附权贵,圣上待其宽容却拒不领情,以诗诽谤朝廷大政实属叛逆。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戏子由》)讽刺均输法: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盐诗》)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桧树》)“乌
台诗案”在朝野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内外政治上同情苏轼和文学上崇拜苏轼的人都设法营救他。◎苏轼的弟弟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以求免兄一死。◎宰相吴充对神宗说,曹操那么专横,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乃尧舜之君,为什
么就不能容一苏轼呢?◎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上却也有共同语言。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若杀苏轼,“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
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狱中寄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乌台诗案从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入狱,到同年12月29日结案,历时五个月一百三十天。作为此案的主要受害者苏轼绝处逢生,只作了降职处分。但乌台诗案的影响所及
,远远不止苏轼一个人。据统计,受此案株连的多大70余人,甚至连死者也不能幸免。驸马都尉王诜,因为与苏轼交往甚密,结果收到贬官处分。苏辙因上书营救其兄弟,结果被谪监筠州酒税,司马光也因此被处于罚金。“乌台诗案”是北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初年变法派与反对派围绕王安石变
法问题长期激烈争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宋政治斗争的方向。苏轼之所以成为斗争处理的对象,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他不仅对王安石新法中的某些内容坚持反对,而且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某些做法也表示异议,这样就使他遭到了变法派与反对派的共
同反对。长期处于两派的夹击之中,以致朝廷没有立足之地,不得不多次要求外放。苏轼生平1085-1094重回朝廷,连放外任•49岁,求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后奉旨自常州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到任才5日迅即被召进京为官。•51岁因政见不洽,多次上札乞外任。•53岁以龙图
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先后任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的知州•元佑八年(1093),妻王闰之卒于京师宋钤辖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守御政令。苏轼下车伊始,就遇到大旱,随后又出现饥饿和瘟疫。他立即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免去杭
州三分之一的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库的大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救民,安排医生为民治病,让杭州很多老百姓都在这场天灾中活下来。他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死于疫病的人比别处多些。”于是募集钱二千缗,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随后积贮钱粮来防备瘟疫。为了满足百姓的饮水需求,
苏轼实地考察后,把茅山、盐桥两条河水疏通,一并汇入漕河(大运河),重新修葺了六口井。清除了西湖中的淤泥,建造了贯通南北三十里长堤,供行人使用。招募老百姓在西湖种菱角,还解决了湖面疯狂生长葑草。每年菱角的税赋
,既能做修缮管理西湖的费用,还能赈灾。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的业绩同时,在长堤两侧和西湖中,栽种杨树、柳树和荷花,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画,杭州老百姓称为“苏公堤”。苏轼还让人从浙江上游石门之东开凿漕河(大运河),
把浙江潮(钱塘江)水周围的溪水河水一并引入。又在龙山大慈浦北边的小岭,开凿小岭六十五丈疏通岭东古河,让古河与龙山漕河(大运河)顺利交汇,这样避开了浮山的凶险路线,既方便了民间行船,也保证了朝廷运输顺利通行。苏轼在杭州的功德业绩,给老百姓带来莫
大的利益。为了纪念他,老百姓家家户户挂着他的画像,又建立生祠,报答他的大恩大德。苏轼生平1095-1201远谪惠儋,病逝常州•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旧人,召回新党人物。58岁的苏轼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
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绍圣四年(1097),朝廷重贬“元祐党人”,61岁的苏轼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琼州别驾。•元符元年,62岁的苏轼被察访两广的朝廷官员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当地士人多助之,名曰桄榔庵。•苏轼贬
居期间在儋州办学堂,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元符三年(1100)65岁的苏轼得旨渡海而归,因病逝于常州。苏轼儋州的贡献•改变不良风俗,探索科学医治疾病的方法•当时的海南整体还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生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
,通过杀牛祭神的愚昧方法来求得健康,苏东坡决定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摘草药,考订药物的种类,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提倡重视农业,谋求长远发展•苏东坡来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田地多荒废,为此,苏东坡向他们进行“劝农
”的宣传教育,说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带来长远福利,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开创教育先河,播种读书育人的种子•在苏东坡来海南之前,海南还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了海南后培养了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后来姜唐佐放弃追求追求功名仕途,
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苏东坡离开海南后,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文化中原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为广州建造清洁饮用水系统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
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
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茸,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
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划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
不废。推广“高科技”农具-----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篙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京城(中书舍人)京城(旧党欧阳修)(旧党重启
)(判官)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杭州(反对新党新政)惠州通判黄州(乌台诗案)团练副使儋州凤翔坎坷一生北宋版图眉山杭州黄州凤翔汴京惠州儋州密州《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
一生居过高位,距宰相只有半步之遥,他曾担任过三十多个职位,蹍转于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黄州、登州、扬州、惠州、儋州、定州,但他为什么自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呢?因为就是这三个地方,看似苏东坡政治生涯的低谷,但却是他完成从一个意气风
发的书生到一个大文豪的华丽变身,是由蛹到蝶的转变。正是这三个地方,给予了苏东坡文学成就的高峰,奠定了他在文学历史的地位,使他的品德更加高尚,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苏轼的政绩及其影响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元祐年间任杭州太守任•浚治运河、为杭州争取
度牒、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守林希将其命名为苏公堤,西湖因苏轼今天得以存在•上书裁减高丽贡使馆赐予之费,朝庭从之•上书振济浙西七州•上书论雇役法之害苏轼在密州•除密州蝗灾•遇旱灾,祈雨•罢给
田募人充役,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上书论京东河北盐专卖之害•平息强盗苏轼的政绩及其影响苏轼在徐州•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轼防洪受到
神宗奖谕•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上书建利国监(徐州城东北70里,富商聚集之地)冶户武装,以防盗贼•在城西南白土镇之北发现煤,解决了徐州燃料问题,作《石炭》诗苏轼在湖州•筑苏湾堤苏轼在登州•上书《乞罢登莱搉盐状》
,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皇帝准•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皇帝准•写《登州海市》诗,一时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苏轼的政
绩及其影响苏轼在颍州•上《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二首》,以避颍州水患,皇帝准•乞度牒振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苏轼在扬州•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
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识破道士巫术苏轼在定州•奏请弓箭社入户以巩固边防。弓箭射入户即发挥边关百姓擅射的优势,发给百姓弓箭,人人皆兵•奏请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成效明
显•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要求官吏贷粮者以便利苏轼的政绩及其影响苏轼的政治影响•首创监狱医师制度•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
座铁索桥。•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苏轼才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林语堂苏
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
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苏轼的艺术成就
文学书法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创作主张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擅长画墨竹,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
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诗词文唐宋八大家苏轼《赤壁赋》手迹苏轼《寒食帖》手迹070626164547_0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多才的苏轼苏轼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
《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能治水创美食中国菜的历史里,有66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老饕赋》《猪肉赋》教歌舞定州太守时,他利用民间小曲创作了许多插秧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定州秧歌”,至今尚在演唱。著医书《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续养
生说》《养生渴》始创了我国古代“公私合营”医院——杭州“安乐坊”(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yǎn
,覆盖)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猪肉颂》惠州美食东坡制造盐焗鸡:皮脆、肉滑、骨香、味浓。宏志鸡:与王朝云共同研制,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的美名,至今仍是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是羊
脊肉,吃起来有“蟹味”,这就是现今北京流行的美食“羊羯子”。此外,还有梅菜扣肉、醋鱼、琵琶虾、玉糁羹、东坡汤等等。食疗秘方麦门冬饮: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
是东坡手自煎。”茯苓糕: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雪羹汤: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值得推荐的东坡养生术吃饭黄金法则: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调息与安宁要诀:视鼻端白,数出入息;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漱口小窍门:每食已,则以浓茶漱口,烦腻却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然卒用中下茶。《东坡志林》、《东坡杂记》医生药师治风湿奇方:把尊麻敷在风湿初起的关节上,浑身其他关节的疼痛都可以停止。尊麻含有尊麻素和黄体素,像毒
藤一样,皮肤碰到就肿疼。嫩肤妙方:在文火上,把苍耳的叶子灰,加热约二十四小时,即成白色粉末,若内服,能使皮肤软滑如玉。茶艺高手11794d43eac78f029313c6ed苏东坡饮茶十分考究,不仅讲究新茶、泉水,
还讲究美器。他设计了一种美观实用的提梁壶,由于他曾在江苏宜兴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东坡的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当地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称作了“东坡提梁壶壶”,又称“提苏”。不善饮酒的酿酒大师★黄州期
间:在朋友杨世昌道士启发下,酿“蜜酒”,并作《蜜酒歌》。(“柑橘酒”不成功)★惠州期间:“罗浮春”(即桂酒)、“万家春”。(“予家酿酒,名罗浮春”,“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美酒玉色、香味超然”。★海南期间:酿“天门冬酒”、“真一酒”。东
坡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苏轼诗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体验对其创作影响巨大。幼时的良好教育,儒家、老庄、佛家思想的融会
贯通,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艰辛,师友的指点与交流,促成了苏轼的文风,也为苏轼多才多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北宋政局的独特性、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都赋予其作品与众不同的色彩。如此丰富的学识、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不凡,为苏轼诗、词、文的创作提供了营养。
没有前期的磨练与后期的遭遇,苏轼的诗文风格也不可能获得后人的一致好评。在中国古代,像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堪称绝无仅有。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穷尽了生命的可能,穷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抵达了生命的极限。宋人笔记中有
“眉山生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草木尽皆枯”之说。意思是说“三苏”占尽眉山地脉而使草木不旺,说法不免夸张,但“唐宋八大家”一门独占其三,如此厚重也确实让眉山小邑难以承载。苏轼诗歌说理中显趣味\以理趣取胜诗
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苏轼的诗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为主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苏诗的特点苏诗的特点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说理中显趣味——以理趣取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
,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诗的特点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
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
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咏怪石》……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祭常山回小猎》……圣朝若用西凉簿,
白羽犹能效一挥。苏诗的特点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后村诗话》)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吉祥寺赏牡
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
谁作蛟龙吼?苏诗的特点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
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对后世的词人诸多方面产生永不衰变的影响。《四库全书》曾评苏词“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
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苏词风格特征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若就词体之备(长调、小令)格调之全(豪放婉妁)内容之广,比之唐代众体兼备而又
独擅其美的杜甫也未尝不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东坡词中绝妙的用典上承老杜之余风,下开辛稼轩词苏轼的词苏词“以诗为词”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1.从传统来看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七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韵味的深长)。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
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所以“词”较之于“诗”应多婉曲。苏轼的词2.表达治国
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自古以来,有“诗言志”说,使人们对诗的社会功效十分重视,在人们的认识中,诗词分疆各司其职,诗词社会意义,不可更移、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此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歌赋小楼、男女艳情中解脱
出来,使这一文体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词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3.借古抒怀的“咏史词”。“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
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语言精炼而有特色,用墨不多而形象却异常鲜明。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苏轼的词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4.寄托遥深的咏物词。我国诗歌从《诗经
》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寄托”的手段,抒写人生感悟的咏物抒怀、借景抒情之作在宋诗中是很常见的。在词的创作中,单纯以咏物为表象贯穿始终,
并且在其中包含遥深寄托的词作,苏词也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词5.写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读他这类词,看不
到书香味,嗅不到脂粉气。苏轼还将农村风光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农村风光词的先河,从这方面拓宽词的领域,不仅给当时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而且为词在文学史上与诗并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
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东坡还是那样一个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半
执着,一半旷达,便是他精神世界的高度浓缩。阅读苏轼文学作品,的确能感受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也正是由于他对国家、民众、文化的这种使命感,使得他一生的仕途远不及他的文学道路来得显赫坦荡,由
于他始终身处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而他处世立身,自有本末,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有所趋附。以至于他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小人的讪谤与迫害,而苏轼却始终故我。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苏轼的词苏
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诚如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的词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于婉约之外打开词风豪放一脉。苏词全面地反映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因此,举凡怀古
、讽时、悼亡、送别、说理、咏史、宴游、述怀、出猎、戏谑、煮茶品茗、山水景物等,无不可歌之咏之。苏轼的词从内容到形式开阔了宋代词人狭窄壅塞局促的生活圈子和场所。自此以降,豪放词与婉约词出现了巨大的分野,兵分两路,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开创了让后世
文人所津津乐道和啧啧称叹的成就,犹如两个闪烁着夺目灿烂的光华的金星,左右和主导了千百年词坛的发展脉络、走向和趋势。《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洒脱的气概和胸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沃土
的义愤和愤懑幻化成了词人笔底的万丈波澜。一词初出,便横扫旧有诗词的软骨媚气,全然“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声情激越,气势豪迈,用狂飙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那内心的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奠定了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苏轼的词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
、细腻的豪放词派嗣后更是蕴蓄多年的激情一朝喷薄而出就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抑扬人心的豪情和通达,就是这首举世推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誉为“铁板铜琶”式的豪放之作,词中刻画了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的形象,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使这首词呈现了豪放壮丽
的风格。但壮丽的江山三千里,英雄美人,功业功名,与自己的斯人独憔悴,守拙黄州形成了巨大的人生落差和反拨,年近半百、华发苍颜还是一事无成。独自地对视着浮华空丽的若梦人生,无以寄雅抒怀。横槊赋诗也罢,酹酒江
月也罢,词人抑郁沉闷,惨遭压抑,心情难以安宁平静缺不能就地悲歌嘶鸣。苏轼的词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朝廷党争闹闹不休,和弟弟苏辙数年不见。一朝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萧索枯寂之情,溢于言表。“
人有悲欢离开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了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韵致。故此,历来被推崇备至,“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词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豪放词发展到南宋又兴起一
度高峰,峰回路转。多少南渡词人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祭奠为金戈铁壁所践踏和凌辱之地,为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政权招魂。但无论是辛弃疾还是陈亮都闪烁着豪放词鼻祖苏轼的魂魄和灵气。“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为南宋的复兴和重整河山,这些豪放派的继往者都赳赳昂昂地举身赴国难投清流。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同时也是高奏了一曲当时时代
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的最强音。后代的学人士子无论是谁,只要话题谈锋转到豪放词上,都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拢到这位时代的巨子身上,从中可以光显出我们这个民族蓄积积久的民族情怀和韬略。苏轼的词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
、细腻的豪放词派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苏轼的词词由于需入乐的缘故,在声律上与诗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而有关苏轼填词是否协音律的问题,前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李清照等所诟病苏轼填词有不协音律之作,认为填词若“不谐音律者”,所作的词便是“句读不葺之诗
”。陆游曾说:“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宋人王灼也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以上二位都有为苏轼开脱之意,因为“非醉心于音律者”似乎有不熟悉音律之嫌,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更是间接指出苏词的确有不谐音
律之作。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苏轼的词就苏词不谐音律的本质而言,由于苏词的美学风格属于阳刚,不同于表现阴柔之美的婉约词,类似于西人所言的“崇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注重于内在的理念精神的抒发,而不重视外在的表现形
式,而声律在词作中当属于后者,被苏轼所轻,当是难免的。所以,无论苏轼对于音律是否精通,当他所要表达思想内容与声律之间产生冲突时,他无疑将选择对声律作调整,以适应内容的表达。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苏轼的词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
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由此可见,苏轼并不是不懂音律词格,而是为文字内容所随之,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而
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坡词中绝妙的用典上承老杜之余风,下开辛稼轩词。苏轼的词苏词中的典故,不但不给人以“隔”感,而且达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心中之块垒的艺术效果。苏词中所标举的历史人物,往往或是自我写照,或是对照自我。如咏“三国周郎赤壁
”的周郎,《密州出猎》中暗喻的魏尚等。当然,也应该指出,苏词中的历史人物,已非李白笔下的“谢安”、“姜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壮志,早已化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陶渊明式的咏叹。苏词是面
对往昔"人生的事,来往如梭"(《满庭芳》)的喟叹,是"曹公黄祖俱飘忽"(《满江红》)的佛老禅境。苏轼的词东坡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把词引入了一个新境界,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李方叔的为苏的祭文这样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
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苏轼的妻妾王弗王润之王朝云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19岁—30岁)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
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
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
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33岁—58岁)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苏轼。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温柔顺从。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死后,苏辙将
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南乡子·有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苏轼的侍妾王朝云(12岁—34岁)
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纳为爱妾。敏而好义,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
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与朝云共处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东坡一日退朝,食
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不合时宜《悼朝云诗(并引)》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
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
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