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2)(考试版A4).docx,共(10)页,666.2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d031fb2b5539f58e61a3575dac45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语文(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
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
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
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
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
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
”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
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
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
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
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
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后乡土
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
,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
会类型。(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
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
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
,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
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
“习”字概括。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
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
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
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
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
谈到这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
外国资本家。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
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
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
凭婆娘们上阵发威。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
人不是人,钱也没了!”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
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
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⑪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
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圈。⑫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
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
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⑬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⑭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
,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⑮十几年过去了,
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B.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
真正的团结,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C.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D.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
,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7.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稿”。B.“
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C.“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信。D.“嘲讽、倔犟、傲岸”表现高女
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不屈。8.“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4分)9.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
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
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
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
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
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
能久胜矣乎!(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材料二: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功恒归A于巫B而败C恒归于医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赏H而医辄后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反覆,指多次,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含义不同。B.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C.伐
与矜同义,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不同。D.恣,指无拘无束,与成语“暴戾恣睢”“恣意妄为”中的“恣”含义均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
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
地信巫的风俗。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揭傒斯的赞赏。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4分)(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4分)1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饮酒(其九)陶渊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①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回车诚可学,
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注释:①汩:搅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诗人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B.请问来者是谁,是农人提着壶远道来探望我,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人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自己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态度非常坚决,我的车不能回转。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典型风格。16.《屈原列传》中屈原
、渔夫问答的内容,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近,本诗也设为问答方式,请解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论语·学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作
用及方法、态度等角度论述了学习不能停止。(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节选)》中“,”两句可作为例证。(3)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之慨,在他之前,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之言,这“同曲”之思或
可印证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河南,来了客人,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一窗中原景致,听一口“中、中”乡音,闻一街辣香四溢,叫
几碗胡辣汤、几根油条、几碟小菜,氤氲袅袅,(A)。临走,客人吃得满头大汗,主人感到满心欢喜。上好的胡辣汤,香味浓郁①酸辣适中。喝上一碗,(B),醇厚芬馥。若问做法,店铺的老板一般都还大方,还是要说一些的,特别是女店主,会带着自豪的口气跟你讲一通:原料大体有熟牛肉
、木耳丝、海带丝、黄花菜、黑胡椒粉、五香粉、芝麻油、鸡精、盐之类。好吃一点的,叫“面筋胡辣汤”。做面筋是有讲究的:将面粉拌成稠糊状,以筷子能搅动为宜,隔20分钟顺一个方向搅两②三分钟,放入有净水的盆中,用手轻轻地攥挤面,待有黏粘状,放在碗中加水,“醒”个把小时就成了③洗过面
筋的水也别丢,作为原汤,加入原料搅匀煮开,将面筋拉成薄饼,徐徐倒入锅内,待其稀稠均匀,再加入食盐、味精、姜末、香油和老抽;最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胡椒粉。正品的胡辣汤,粉条也要上等的,晶莹透亮,软硬适中④撒上一撮香菜,点缀其间,绿得可爱
,让人(C);若再放几粒炒焦的花生瓣,便更有嚼头。18.请在文章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的标点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选项①②③④A、、;。B,、;;C、。。D,。;A.AB
.BC.CD.D20.简要分析第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如果不慎发生溺水,一定要保持镇定,可采用仰泳方式,头尽量往后仰,让口鼻露出水面,及时呼救。发现有人溺水时,应立即呼救,获得他人帮助,并拨打急救电
话120。___A___,可以用树枝、竹竿等把溺水者拉到岸边;①如果距离较远,可以把木板、救生圈和水桶等抛向溺水者,让溺水者借助这些物品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②溺水者被打捞上岸后,“控水”是普通民众长此以往的做法,③认为“控水”能够排出溺水者肺中的水,促进呼吸恢复。④其实控水没
有科学依据,对溺水者进行控水,可能会延误心肺复苏功能,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⑤因此,积极控水不仅效果甚微,反而有害。溺水者被打捞上岸后,如果意识清醒,可把溺水者放置于侧卧位,防止误吸,做好保温,在旁边做好看护,
___B___。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6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也可能造成“附近的消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