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昌吉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24)页,196.8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3a2f9e7be70d2fe3c6c15a27216bb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昌吉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
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A.唯物史观B.空想社会主义C.进化史观D.阶级分析方法2.《共产党宣言》指出:
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主要反映了()A.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重要使命B.政治统治是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
C.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
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4.“《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该《宣言》()A.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打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缺口C.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正式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5.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接受德国苛刻的条件,立即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在遭到党内多数人的反对和签约谈判一度破裂的危急
关头,他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交出了次要的利益而保存了根本的利益”。列宁这一举措()A.使苏俄政权避免了被扼杀危险B.解决了俄国革命的道路问题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6.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
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土地应定期重新分配,平均使用,使用方式完全自由”。这些措施()A.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实践中解决了苏俄的粮食问题C.标志着苏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重要
的资金7.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
指南B.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先后领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D.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指引中国改革开放8.《四月提纲》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内容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等,而是仅限于土地改革、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A.列宁为赢得人民支持的策略考量B.俄国民众和沙皇统治的矛盾激化C.苏俄正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困境D.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9.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
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五四宪法虽然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承认各民主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结成的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的政治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本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这反映出五四宪法()A.确保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向B.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C.仿效了当时苏联宪法的内容D.确立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1.1949年,中共解放区成立黄河
水利委员会,将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按照“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复堤防患,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这表明()A.土地改革胜利完成B.三大改造成果显著C.国民经济快速恢复D.国家
组织能力强大12.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策()文献内容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平等地位,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承认
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A.延续了历史传统B.不断完善的过程C.适度灵活的原则D.因地制宜的特点13.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
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B.法制建设适应经
济发展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14.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15.针对两岸关系,2014年5月27日上
午,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和前台“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在台北喜来登饭店提出处理两岸问题的五原则,主张“尊重现状、不改变现状”,并以“大一中”架构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其中第四条是:“大一中架构”意在“中华民国”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解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由此可见“大一中架构”()A.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B.偏离了“九二共识”C.有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D.发展了“一国两制”16.
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B.指出完成
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C.表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17.1956年毛泽东初次提出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后被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
目: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的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一纲四目()①强调一个中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
前提②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设想③蕴含着“一国两制”的理念④标志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提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
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④阿尔及
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参加的外长会议。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
的进展,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A.会议推动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署B.结束了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进展D.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20.阅读表格信息,20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对外贸易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表11957—1965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统计表年份对外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万美元增速/%总额/万美元增速/%总额/万美元增速/%1957310342-3.27159755-2.
87150587-3.68195838715524.7519811024.0118904525.54195943813413.1722613514.1521199912.141960380920-13.06185601-17.92195319-7.871961293599-22.92149
063-19.69144536-26.001962266316-9.29149023-0.03117293-18.8519632915679.4816492110.671266467.97196434636818.801916341
6.2015473422.18196542453022.5722279016.2620174030.38A.“左”倾错误的影响B.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D.中国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21.由于西方国家舆论的妖魔化,中
国成为“好战”“扩张”的国家代表。经过这次会议后,与会的亚非国家普遍改变了原有的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这次会议()A.得益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推行B.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和朝鲜战争问题C.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D.开启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
篇章22.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是()图1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23.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
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24.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A.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大国地位B.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5.2017年6月,国家主席
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B.以和平解决国际
争端为宗旨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26.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规定在尖端技术产品等方面禁止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后来,西方国家各自开始逐步减少了禁止出口项目,1994年,“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解散。之后签署了《瓦森纳协定》,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特
别是中国实行了类似的禁令。这反映了西方国家对外政策方面()A.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冷战”思维的影响B.西欧与美国不同,重经济不重意识形态C.由美国左右,完全追随美国的外交步伐D.左右摇摆,目的不明确,手段比较混乱27.二
战后,民意测验成为分析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美国关于核武器的民意测验结果如下:1949年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很大:45%;可能性很小:28%;没有的可能性17%;
不知道:10%。1950年根据你对苏联的了解,你认为苏联是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建立世界霸权:70%;保护自己:18%;不知道:12%。1951年如果美苏卷入一场全面的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苏使用核武
器吗?首先使用:66%;遭到核打击后使用:19%;不知道:15%。民意测验结果表明()A.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B.核武器影响美国民众心理C.民众心理影响政府决策D.美苏陷入军备竞赛的怪圈28.下面是1990年美国对世界主要大国或地
区的实力对比进行分析的情况表。表5硬实力软实力基本资源军事经济科技国家凝聚力整体文化国际机构美国强强强强强强强苏联强强中中弱中中欧洲强中强强弱强强日本中弱强强强中中中国强中中弱强中中这反映出()A.美国较为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B.
苏联已处于解体的边缘不足于对美国构成威胁C.美国因冷战需要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D.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29.苏联《外交史》中写道,“苏联曾不止一次地建议美国撤除设在他国领土上的外国军事基地,但这些建议都遭到拒绝”,所以苏联在1962年使“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
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据此可知,当时()A.国际局势走向了空前紧张B.美国的冷战政策遭到失败C.苏联军事力量已超过美国D.美苏对抗开始转向全球化30.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以下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有()①发起国为印尼、埃
及、南斯拉夫②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④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1.有学者指出,随着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
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A.世界各国根本利益的趋同B.全球经济重心已经发生转移C.全球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D.世界政治格局不断趋于稳定32.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发表讲话强调,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
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说明此时法国意图()A.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B.领导欧共体与美苏对抗C.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D.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33.有学者提出:“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在于()A.严重忽视了物质利益B.领导集团政治信仰改变C.私有经济的快速发
展D.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壮大34.表2国家/集团总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瑞士11欧盟148中国10日本107澳大利亚7加拿大12巴西3韩国12其他11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B.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C.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D.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35.下列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D1994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二、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并互派大使。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除了为斯大林祝寿外,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两党分歧加剧,两国关系逐渐
变冷。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5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对我方搞突然袭击,攻击中共是“疯子”,“要发动世界战争”……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14
00多名专家,撕毁几百个双边协议和合同,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两党意识形态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材料二2019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将保持和
深化高层战略互信对话,提高现有双边政府、议会、部门和地方间合作机制效率,必要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确保全面快速发展的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取得更大成果,进一步密切协调外交行动。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
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华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俄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和对中国的意义。(8分)(3)结合
所学,谈谈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2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简表时间世界政治1946~1955年美苏“冷战”;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召开;印度支那实现停火;万隆会议召开1956~1966年美苏争霸,双方互有
攻守;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1966~1979年美苏争霸,苏攻美守;中苏冲突;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2000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苏东剧变;欧盟成立,欧元问世;第三世界发展迅速——摘
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从上表中任意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CCCAB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
0答案DBBABDAC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BBAABAAC题号3132333435答案CABAD1.【答案】A【解析】据材料“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可知,马克思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
济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选A项;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排除B项;进化史观是以西方近代进化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学说,认为人
类社会是绵延不断的一种自然演进过程,社会进化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排除C项;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条件及利益和要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
社会现象。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即研究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革命的态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无产阶级
为实现政治民主需要发展生产力,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使命,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生产力对无产阶级民主和实践程度的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需尽可能增加生产力,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生产力的关系,并没有涉及阶级斗
争等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排除C项;“重要作用”并不能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D项。3.【答案】C【解析】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说明了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
阶级建立的政权,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巴黎公社政权是普通人革命建立的政权,并没有体现工农联盟,而且巴黎公社并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巴黎的统治,而且当时法国并没有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俄国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而巴黎公社比俄国十月革命要早,所以不可能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4.【答案】C【解析】题干中“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
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体现,据此可知,该《宣言》指的是《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C项;题干中的“经济生产”、“社会结构”等关键词都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打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缺口,而不是《
共产党宣言》,排除B项;《独立宣言》的发表正式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而不是《共产党宣言》,排除D项。5.【答案】C【解析】《布列斯特和约》虽然接受了德国的苛刻条件,但是俄国退出一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此,在列宁看来,这只是交出了次要的
利益,但是却保存了根本的利益,体现了根据现实条件而调整政策,故选C项;《布列斯特和约》只是跟德奥同盟签订的,协约国依然敌视苏俄,危险依然存在,排除A项;此时十月革命已经胜利,俄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已经由十月革命解决,排除B项;十月
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土地……交给……劳动者使用……重新分配,平均使用”可知《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土地的重新分配,没有提及粮食产量无从得知粮
食问题是否解决,排除B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重要的资金,排除D项。7.【答案】B【解析】二月革命不是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也并非
列宁主义,故选B项;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指南,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并以此领导中国革命
走向了胜利,排除C项;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排除D项。8.【答案】A【解析】《四月提纲》具体内容主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列宁为赢得人民支持以取得政治主动权,故选A项;《四
月提纲》发布在俄历四月,沙皇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就已经被推翻了,排除B项;《四月提纲》发布时,俄国正在参加一战,俄国没有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排除C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继续参加一战而导致群众反对,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排除D项。9.【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
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本
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可知五四宪法仍然是以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故选B项;《共同纲领》确保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向,排除A项;苏联宪法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颁发的,而当时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并没有提到国家权力机关的划分,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成立委员会、分区治理全流域、以工代赈组织修复防患等可以看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土地改革于1952年完成,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排除B项;国民
经济于1952年底恢复,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从表中三个文献的表述可以看出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故选B项;三个文献表述是不同的不能体现延续历史传统,排除A项;自治的原则没有变,是对自治内容的调整,排除C项;该制度不仅仅是“区域”自治,还跟民族自治结合,不能体现“因地”制宜
,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1981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所以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1998年、200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足够的经济条件继续和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所以最终于2020年通过,故选B项;上述过程是关
于立法工作的,无关国家治理体系,排除A项;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在守法和执法过程中,而题干体现的是立法过程,排除C项;题干信息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的,不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发展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宪法变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
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故选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保障人权不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顺序上的变化不是内容上的增减,不能体现“完善”,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一中
架构’意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解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一中架构”企图同时保留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偏离了“九二共识”,故选B项;“大一中架构”主张一中一台,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破坏,排除A项;“大
一中架构”主张两个中国,不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排除C项;“大一中架构”与“一国两制”原则背道而驰,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只要求他们爱祖国”体现坚持“一国”,故选D项;文中没有谈到回归的意义,排除A项;谈话没有强调统一的意义,排除B项;文中体现的是港人治
港,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纲: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可知“一纲四目”以一个中国原则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故①正确;根据所学,“一纲四目”是在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而美国加紧试图分裂中国的情况下做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信息可知,允许台湾保留除外交权以外的各项大权,且可暂时不进行社会改革,具有高度自治权,蕴含着“一国两制”的理念,故③正确;根据所学,标志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提出的是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8.【答案】C【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
合作,故①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③错误;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9.【答案】D【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家会议,故选D项;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时间是在1953年,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解决的是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问题,排除
B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中国对外贸易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是出现较大的下滑,后逐渐增长,结合所学,建国后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而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对外贸易锐减,后中国扩大与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交往,外贸规模又呈上升趋势,故选B项;“左”倾错误主要影响的是国内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使国内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与外贸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
关系,有利于外贸发展,但属于国际环境变化中的一个因素,选项表述片面化,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这次会议改变了亚非国家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所以这次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开启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故选D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而万隆会议是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但并未朝鲜问题达成协议,且材料反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一带一路”提出于十八大以后,我国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故选D项;“全方位开展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我国一直重视与发展中
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23.【答案】B【解析】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以反面形象出现,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电影中的形象
更为正面,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强,故选B项;美国电影的形象塑造明显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说明政府仍然影响着美国文化,排除A项;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正面化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意识形态的对立趋缓,排除C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中美并不是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没有涉及中国凭借传统文化提升了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美关系开始友好,体现出中美两国为国家利益调整国际关系,以寻求建立国际战
略平衡,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改善后才出现图片中美国总统参观中国文化遗产,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D项错误。25.【答案】A【解析】根据“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
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可知“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故A项正确;根据“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地区发展为宗旨,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
织旨在维护地区安全和发展,并非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少数几个亚洲国家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并未囊括所有亚洲国家,不能起到促进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的作用,故D项错误。26.【答案】A【解析】据材料“规定在尖端技术产品等方面禁止对社会主义
国家出口。后来,西方国家各自开始逐步减少了禁止出口项目”“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实行了类似的禁令”,可知受冷战影响,西方国家禁止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尖端技术产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减少了相关项目,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瓦森纳协定》又针对中国实行类似的禁令,故选A项;西欧与美国一样
,对经济和意识形态都重视,排除B项;“完全”用词不当,排除C项;政策摇摆,但目的明确,手法统一,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据表格,可知美苏核战氛围浓厚,导致美国民众产生焦虑和恐慌心理,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民意测评,但没有关于民众心理
影响政府决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不能代表政府立场,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冷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未能体现美苏陷入军备竞赛怪圈,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图表反映了1990年美国对
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的实力对比进行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对比了美国、苏联、欧洲、日本、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比较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故选A项;苏联在1990年国家凝聚力虽然比较弱,但在硬实力方面的基本资源和军事方面仍然有比较强的实力,排除B项;美国对各国、各
地区实力对比的分析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软实力方面关注了科技、国家凝集力、整体文化、国际机构,并未突出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的实力对比分析,排除D项。29.【
答案】A【解析】苏联通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实行核威胁,从材料“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可知,美苏核武器对立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空前紧张,故选A项;冷战解体是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材料中的1962年
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时期,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是苏联率先撤走了核武器,反映出当时美苏冷战中,苏联处于劣势,美国处于上风,排除C项;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就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已经涉及到了很多国家,故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能体现出美苏冷战开始涉及
到全球化,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为印度、埃及、南斯拉夫,没有印尼,故①错误;不结盟运动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非集团和独立自主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等正义
斗争,故③正确;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改变”说法错误,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故选C项;据所学“根本利益的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兴国家在国际中的作用加强,无法推出全球经济重心已经转移,排除B项;据
所学世界政治格局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不能称为“稳定”,排除D项。3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国极力主张欧洲之间的合作和独立自主,摆脱美苏控制,发展欧共体,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法国
倡导建设欧共体,摆脱美苏控制,而不是对抗美苏,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此时法国还是北约一员,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排除C项;法国主张欧洲独立自主,与结束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无关,排除
D项。3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题的关键原因在于领导集团内部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严重忽视物质利益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私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且材料认为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的
改变才是最关键,排除C项;材料认为亲资本主义联盟壮大只是表面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党国精英们政治制度立场发生改变,排除D项。34.【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在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中,大部分跨国公司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故选A项;两极格局指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力均势而形成的国际格局,表格所反映的内容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所以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总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贸易保护政策无关,且发达国家一般倡导开放的贸
易政策,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表格中现象的存在并非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排除D项。35.【答案】D【解析】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故选D项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排除B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两
国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36.【答案】(1)变化:结盟到恶化。(2分)原因:中苏两党的意识形态分歧;苏联出于美苏争霸的全球战略需要;外交政策分歧,苏联推
行“大国沙文主义”(或者“霸权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立场。(每点2分,共6分)(2)历史条件: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和两国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点2分,共6分)意义:有助于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有助于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国战略后方安全与稳定。(每点
2分,共6分)(3)启示:坚持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坚持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两党分歧加剧,两国关系逐渐变冷”可知结盟到恶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苏两党分歧加剧”可知中苏两党的意识形态分歧;结合国际背景可知苏联出于美苏争霸的全球战
略需要;据材料一“赫鲁晓夫对我方搞突然袭击,攻击中共是‘疯子’,‘要发动世界战争’”可知外交政策分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或者“霸权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立场。(2)第一小问历史条件,据材料二“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
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可知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和两国人民的利益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政治的多极化趋势;结合中国经济和外交可知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可知有助于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有助于提升两国人民福祉;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国战略后方安全与稳定。(3)从当今我国与国际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坚持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坚持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37.【答案】示例一论题: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力量的分化与组合,
利于多极化的出现及发展。(2分)阐述:“冷战”政策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振兴西欧经济,推动了西欧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了把日本变成东方反共基地,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促使日本经济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资本主义
世界出现三足鼎立格局。为了抵制“冷战”,第三世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也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8分)据此可知,“冷战”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增强。(2分)示例二论题:二战以来的地区冲突和动荡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2分)阐述
:两极格局形成后,在亚洲出现了局部地区的热战,朝鲜战争爆发,最终导致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美国侵略越南从1961年持续到1973年,造成了东南亚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地区围绕石油资源、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争战。这说明“冷战”之下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仍然存在。苏
东剧变后,宗教矛盾、边界纠纷等问题引发地区性冲突加剧,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是其典型代表。(8分)据此可知,二战后,无论是两极格局还是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地区的战争带来的动荡仍不断升级。(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
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根据1946—1955年、1956—1966年、1966—1979年三个阶段世界政治的发展形势,例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实现停火、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局势的
变化,而作为非两大阵营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和控制威胁,从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团结的道路,并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根据1980—2000年阶段的世界政治:
苏东剧变、欧盟成立、第三世界发展迅速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不论是前三个阶段,还是最后一个阶段,世界政治的演变都与当时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