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180.8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7b2679dc1d96a1bf8247b6361c6835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高二年级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
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良渚文化约为新石器后期,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可以推断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故选B;良渚文化中并没有明显的监狱、宫殿等遗迹,不能判断它到了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但它与黄河流域文明独立产生、互相影响交融,排除C;南北文化的交融: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逐
渐发生的,五千年前还处于独立发展阶段,排除D。2.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运用这-观点,对图1和图2关系推论最合理的是A.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国家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C.铁农具、牛耕取代了新
石器D.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图一是周代的分封制,图二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即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A项只适合图一,图二是秦朝统一后的内容,排
除A;材料看不出国家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排除B;C项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C。3.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该做法旨在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D.巩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待遇,但只有官衔吗,只能在中央居住,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
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旨在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践行重文轻武理念”只是该做法的表象,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福利待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皇权,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史书载中国古
代某时期“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据此推断该时期()A.科举制成为统治者选官主要方式B.地方管理人员均由中央直接任免C.皇帝选拔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D.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信息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
是秦国及秦帝国的做法,在这一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D项正确;科举制度出现在隋唐时期,不可能称为秦王朝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秦朝时郡、县地方主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并非“地方管理
人员均由中央直接任免”,排除B项;“皇帝选拔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的事,时间不对,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时间录用规定2005年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
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18年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21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A.确立了党
管干部的根本原则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相关法律及规定”可知,2005年只是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而2018年“录
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和“2021年的录用规定上看,从一级主任科员到其它各层次的科员录用”,2021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规定不断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项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2005年开始,无法判断与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有公务员的录取办法,没有公务员的监察与考核内容,无法保证其廉洁自律,排除D项。故选C项。6.辽初,沿用习惯法,“犯罪者轻量重决
之”“夫兄弟……一行(人)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辽朝第七帝兴宗时,“子弟及家人受赇(贿赂),不知情者,止坐犯人”,但“逆父母者,五车冁杀之”。这一转变缘于辽朝()A.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
法律形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辽初,沿用习惯法,‘犯罪者轻量重决之’‘夫兄弟……一行(人)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辽朝第七帝兴宗时,‘子弟及家人受赇(贿赂),不知情者,止坐犯人’,但‘逆父母者,五车冁杀之’。”可知,辽初
的法律保留了民族传统习惯法中严格、残酷等因素,适用连坐原则,而辽朝第七帝时法律已经改变了连坐的制度,但对于违背忠孝等儒家伦理的行为仍然处罚严格,这反映出辽朝法律汉化的加深,法律受到儒家民本和忠孝思想的影响
,这一转变缘于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A项;法律的汉化无法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辽朝的法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变化,只涉及法律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7.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縻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
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縻州A.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的为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D.实现
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可知,羁縻州是唐代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与历史文化背景,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即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故选B项;羁縻州的设置与后来的藩镇割据无关,故排除A项;羁縻州虽然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但仍然受到国家
政治控制,故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正州的管理效果,故排除。8.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
该行为A.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B.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度C.加速了西藏的土地改革D.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十七条协议”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A项正确;B项不是
“十七条协议”的内容,不能凸显“大好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藏尚未开始土改,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排除D项。故选A项。9.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10个非洲国家,并提笔写下了援非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旨在()A.支持非
洲独立运动B.缓解新中国外交压力C.彻底打破外交僵局D.拓展对外贸易新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周恩来出访非洲是为了缓解新中国的外交压力,B项正确;支持非洲独立运动不是出访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彻底打破外交僵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当时
访问非洲旨在缓解新中国的外交压力这个政治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赋税征收标
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种植在南方,材料中唐朝财政计算的变化就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粟和水稻在财
政计算中地位的变化,从中无法看出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B项;精耕细作指精心细致地耕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
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A.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鸠杖B.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
院C.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义田D.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体现了等级分明,三司为中央官职,转运司除经度财赋,又兼有督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C项正确;三公和中朝体现不出
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A项;中书省和尚书省同属三省,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B项;由中书省、行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没有郡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12.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
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民族工业受到一定程度保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〇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〇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〇《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逐渐扩大,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17世纪
初,当欧洲大陆的宗教专制受到迅速衰落时,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专制却十分强大,各殖民地统治机构大多政教合一,由教会主导,严重束缚了殖民地的发展。这一不同主要是源于殖民地()A.移民与宗教文化多元B.缺乏启蒙思想的深刻洗礼C.政府的专制统治强大D.种植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背景。北美殖民地地区移民与宗教文化多元,使得民族、宗教与文化冲突十分复杂,因此殖民当局为了维持殖民地地区的稳定就需要宗教权威的帮助,因而殖民地地区的宗教专制十分强大,A项正确;17世纪初,欧洲大陆同样缺乏启蒙思想的深刻洗礼,排除B项;而且欧洲各国政府的专制统治更为强大,排除
C项;北美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快速发展,并不是宗教专制的强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如“贵如胡椒”(指某样东西十分珍贵)、“胡椒袋子”(指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等俗语;在同一时期的亚洲
部分地区,胡椒的价格也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丝绸之路未能深入欧洲B.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C.香料贸易主要通过海路D.腓尼基人垄断亚欧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料是亚洲的特产,而此时欧洲的香料价格昂贵,说明亚洲的香料此时并未大规模输入欧洲,
即新航路开辟之前,也就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此时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B项正确;此时丝绸之路已经深入欧洲,排除A项;此时香料贸易经由陆路,排除C项;当时垄断香料贸易的是意大利,排除D项。故选B项。16.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北海币”。该货
币以农业物质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北海币”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北海币”成为强势货币的主要原因是()A.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民心C.
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隔绝状态D.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海币’......以农业物质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
。”可知,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北海币”,以农业物资储备作为担保,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制稳定,成为强势货币,说明“北海币”的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适应了山东胶东地
区抗日根据地的地区特点,A项正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未成为执政党,排除B项;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隔绝状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
7.1895年严复说:“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1918年他又谈到:“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思想
的变化A.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C.找到了崭新的救亡之路D.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严复由主张学习西方到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严复认识
到一战带来的巨大伤害,开始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不主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与严复找到崭新的救亡之路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8.下表是1916
—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千关担)。年份进口量出口量出(+)入(一)超量1916—1920年339.81750.9+1411.11921—1925年3913.8643.4-3270.4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国内农业严重衰退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16—1920年,我国面粉出口大于进口;而1921—1925年,我国面粉进口大于出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获得了一个黄金时期,而一战结束,列强又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陷入萧条,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局势发生变化,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排除A项;国内农业严重衰退与表格信息无关,排除B项;1921—1925年,中国面粉进口大于出口,可见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19.1953年,美国新闻署在印度通过4500个微型图书馆向各级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平装本的《我的信念》;1956年,美国在拉美地
区推出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版的《伟大和平》等大众书籍。这反映出美国A.旨在实现世界文化的西方化B.与苏联争取中间地带的国家C.意图缓和与新兴国家的关系D.借文化宣传展示其强大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向印度
及拉美地区提供或推出相关书籍,图书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之一,体现了美国推行霸权与苏联冷战的战略意图,B项正确,CD项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美国对印度及拉美地区的文化渗透,A夸大材料内容,排除。20.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
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说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字“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
动汇率制并存”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
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即可解答。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
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
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
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
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1)
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答案】(1)内容:失地;丧权;版图;国防(任意3点)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对象从学生到民众(不断扩大)。(2)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侵华加剧);思想解放;政府推动;有识之士倡导。。意义: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任意3点)【解析】【小问1详解】内容:根据材料“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
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可知失地;丧权;版图;国防。特征:根据材料中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可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
添加国耻地图”可知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可知对象从学生到民众(不断扩大)。【小问2详解】因素:根据材料“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
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可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侵华加剧);根据材料“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可知思想解放;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可知政府推动;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
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可知有识之士倡导。意义:根据材料“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可知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根据材料“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
学生、民众不计其数”可知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可知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通过尊后策划、出钱和出式器
,唆使政洲大脑各国群起反对某个大国。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不但从欧洲大陆均势中获取安全与经济利益,还利用欧洲国家内耗之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870年之后,欧洲大陆不少国家走上工业化的快库道。虽然欧洲大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动态均势,但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难以
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向海洋霸权国发起了挑战。——摘编自竭仁贵《对海洋霜权与大陆均势关系的再探讨》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金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兄尔赛条约》及由
其确立的凡尔赛你系,有人评论道:“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的》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见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或战胜国与为战败国的欧
洲。大国并不计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关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
历史渊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前中期英国能够从欧洲“大陆均势”获益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均势外交”的实质。【答案】(1)
历史条件:海外殖民的显著优势;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关系的产生);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大陆国家的严重消耗。(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大国(英.法)主导;具有战后分赃性质(战胜国欺压战败国);大国之间分歧严重;具有不稳定性。(答
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实质:通过牵制和瓦解对手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霸权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有海外殖民的显著优势,以及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根据所学可得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根据“还利用欧洲国家内耗之机在世界其
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得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大陆国家的严重消耗。【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得出大国(英.法)主导;根据“建立了一个分或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得出具有战后分赃性质;根据“法国要防范德国
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关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得出大国之间分歧严重;根据所学可得出具有不稳定性。实质: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是通过牵制和瓦解对手以实现国家
利益最大化的霸权政策。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工作。首先,各地纷纷取消旧的地方制度——保甲制度,杭州、天津等城市成立居民委员会,成为了“当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组织”;武汉市建立起了被
称为居民代表委员会的居民组织。这使得“每一个中国人与政府政策发生关系,并可大规模地动员起群众的能量”。各个城市在单位和街居组织内重新建立了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将单位和街居内的不同职业、
年龄、性别的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进一步完成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调控。——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材料二19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管理向发展社区转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贫困现象,1960年代,约翰逊政府发起“社区行动计
划”。联邦政府通过反贫困计划拨款建立起联邦政府机构和地方社区组织的直接联系,但是绕过城市政府发放联邦拨款的做法,侵犯了地方的政治权力和势力范围。同时,由于过度依靠政府来提供社区服务,诱发了投资成本过大、效率过低等弊病。随着美国政府缩减财
政,社区行动计划只有不到十亿美元的资金可利用,而社区行动计划有超过千家的社区行动代理处。最终,社区行动计划在1970年代被叫停,并被批评者认为是失败的案例。——据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怎
样的重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区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1)重构:彻底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自我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成立新的人民团体。意
义:是中共成为执政党进行国家治理的成功探索;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巩固新生政权(提升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利于有效组织民众,为经济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2
)原因:联邦政府直接拨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局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政府财政缩减;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不可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城市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解析】【小问1详解】重构:根据材料“首先,
各地纷纷取消旧的地方制度——保甲制度”、“武汉市建立起了被称为居民代表委员会的居民组织”可得,彻底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自我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成立新的人民团体。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进行重构,是中共成为执政党进行国家治理的成功探索;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巩固新生政权(提升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利于有效组织民众,为经济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联邦政府通过反贫困计划拨款建立起联邦政府机构和地方社区组织的直接联”可得,联邦政府直接拨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
局面;根据材料“随着美国政府缩减财政,社区行动计划只有不到十亿美元的资金可利用”可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政府财政缩减;根据所学知识可得,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不可能真
正解决贫困问题,城市社会矛盾依然尖锐。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材料二文献材料文献出处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宋史职官》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朕(金世
宗)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史世宗纪》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有学者指出,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的关键期。“小中国”指发源于中原农耕地带,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汉文化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作为理想目标,以“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作为统治模式的政权;“大中国”则指能对发源于汉地社会边缘的农耕——游
牧交界地带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并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政权。——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答案】(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这一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少数民族政
权,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从政治制度的角度作答;如:辽、西夏、金沿袭汉法、因俗而治等。(3)从经济交流角度作答;如:各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互市贸易活跃等。的(4)从思想观念的角度作答;如:少数民族推崇儒家思想,华夏民族
认同意识的增强等。综上所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促进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局面。【解析】【详解】材料一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在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气候寒冷,因此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根据材料二可分析得知,南下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保留自己独有的制度,一方面学习汉法,并且各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互市贸易活跃,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有些学者总结出了如材料三中的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促进
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