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35.252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35.25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6794b1175c81f89cfeb6ee103304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开学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都市乡土”范式提供了我们理解古典性和现代性双重继承的视野。五四时期,除了鲁迅等侨寓文学的写

作,茅盾、老舍等人皆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风土”和“土之力”,并且提倡地方的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要错综交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生活及其经验几乎变成所有作家的生存背景,城市即是故乡,而都市皆为乡土,“都市

乡土”事实上已然变为“都市中国”。“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不仅代表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双重趋势,也提示着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近年来,中国城市文学的研究有三条重构本土现代性的思路值得重视。其一,空间上的拓展。走出对历史、租界与时尚的留恋,重现地域化的空间书写。空间是社会的一个重要

物质维度,且与其他的物质维度发生各种关系,进入这一关系的人赋予空间以形式、意义和功能。文学作为“表征的空间”,本质是精神的一种虚构物,象征着空间内对符号更高层次和更富有创意的使用。因此,文学的空间性是其根本属性,也是一种对城市是否有根的

质询。其二,时间上的回溯。通过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在中国内部发现历史。中国作家和学人对“古典”的迷恋,打破了仅仅以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开埠”作为城市研究起源的迷思,挖掘出比“上海摩登”更加久远的一脉相承的地域特色和本土资源

。这一追溯更利于观察宏观的历史叙事和微观的细小内在世界中新的特点,在时间、空间、器物、人物以及内在文化气质上向纵深拓展。被推崇为西方文学创作主张的“语言经验”“叙事策略”和“抒情风格”等对接上了抒情传统

、文人情怀、市民趣味,成为现代性在本土化叙事的一种自觉拯救。其三,美学上的再造。对城市书写意象性、情感论、人生论传统的挖掘,自觉回到文明深处挖掘中国化的城市美学。现代作家施蛰存曾提出“意象抒情论”,意在提炼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以意象性与抒情传统相融合为契机,

追求历史意象、空间意象与心理意象的高度统一,城市的物象和情感得以从中国文化传统汲取鲜活的生命力。“物与我”“情与景”“爱与美”交汇照亮的意象美学观,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精神资源。意象与抒情乃至人生观的统一是中国独特的言象系统造成

的,城市文学研究的突破集中呈现为对作家语言本土化风格的挖掘。通过对吴语、秦腔、粤语、河南话、东北方言等的发掘,地方性语言和戏曲唱腔成为凸显城市文学本土特征的重要载体,方言、口音、语调在创作中也最能显示作家驾驭地方性语

言风格的能力,对标签性地方语言的捕捉,有力拓宽了身体与地方、人与环境的情感关联。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元素借此成为世界性图景的一部分。城市书写需要达成一种本土想象的诗学,对语言的重视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强调词语对感觉的真切表达,强调叙述情境,追求叙事向着感觉

还原,其中大量的意象性话语和抒情性话语的使用,隐喻、象征中蕴含的智慧、灵气既体现了母语文化的深厚传统,又充满着经过现代意识过滤后的开放性和反讽性意味,由此带来了城市文学的独创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意蕴。正是独特的言象关系,蕴藏

着中国作家对城市“可读性”的独特理解。通过唤醒语言与物象的本真性,重构言象关系,焕发城市及其风物的生活美学与人生意义,营造出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存在的家园。—朱军《上海摩登、都市乡土与都市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有删改)材料二: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

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和宁静的笔触彰显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她以老上海为起点,通过洋房、公馆、弄堂等建筑细节回忆上海,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描绘平淡的烟火生活与繁华的市井街道,满足了读者对上海的文学想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她陆续发表了

诸多上海书写的作品,如《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她悉心观察上海,理解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意义,并尝试从城市的历史、语言文化等的古典性叙述中追溯城市渊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现代城市的脉搏,使城市的精神与灵魂跃然纸上。上海书写是中国地域书写的

重要支脉,作家通过意象、女性以及作品风格建构属于自己的上海世界,续写上海传奇,探索上海的精神灵魂,从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上海的文化特性。意象是书写者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书写者以城市人独有的“城市意识”描述生活,通过构建作品中人物与意象之间的互文关系,借以“言志”,

让人物与意象成为共同体。故而,意象的选择实际上是书写者自身观念与意图的一种表现。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承载着独特的价值意蕴,城市历史的文化底蕴、人文理想的关怀思考、地域写作的异彩斑斓成就了作家关于上海书写的文化价值,而对上海市民

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关照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则构成了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现实意义。她的上海书写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地域写作,在她的上海故事中可以窥见上海的人世百态,上海也在她们的笔下变得灵动、丰满。对于关注

地域书写、创作地域小说的作家而言,地域文化是创作素材之一,但不是束缚。文学作品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地域文化可以推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也会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王俊虎、赵文杰《地域书写·城市想象·文学记忆——王安忆与程乃珊上海书写比较研究》(有删改)1.下列对

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市乡土”事实上已然变为“都市中国”,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作家的生存背景是城市生活及其经验。B.被西方文学推崇的创作主张与中国本土化的文学主张相结合,体现了现代性在本土化叙

事上的自觉拯救。C.重构独特的言象关系,可以唤醒语言与物象的本真性,从而激发了中国作家对城市“可读性”的独特理解。D.王安忆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上海书写作品,体现了地域写作现代性和古典性的双重特征。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文学在时间上追溯到了鸦片战争之前,挖掘了更为久远的地域特色和本土资源。B.城市文学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鲜活的生命力,有利于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C.地域文化作品只有让人物和意象成为共同体,才能体现出写作者自身的观念和意图。D.王安

忆的的上海书写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地域写作。3.下列作家作品中,不适合作为“都市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一项是()A.鲁迅《祝福》通过鲁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压迫和摧残。B.苏青《结婚十年》描写上海工薪阶层为了生计,侍夫育儿、穿衣吃饭的

日常生活状态。C.茅盾《子夜》描写吴荪甫在旧上海滩的商业斗争,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抗争与失败。D.程乃珊《上海先生》以上海为主要背景,展现出了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追求。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针对中

国城市文学的重构本土现代性的问题,指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思路。B.材料一举施蛰存的事例,论证城市书写者从文化深处挖掘中国化的美学再造这一观点。C.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了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是为了论证她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D.材料二中最后一段以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为例,论证地域文化和文学作品可以相互促进。5.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体现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夜叶绍钧桌上的

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

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那方走才是道路呢?

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

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唉!总算看见了。”“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我今天去找

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

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

。啊——”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

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

避。“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

两号是他们俩。”“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那辈该死的东西!”“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

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

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

,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

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

毕(原载1927年10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

声可能会引来麻烦。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是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

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写了老妇人在悲哀、惶惑中满怀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钩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

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D.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8.请简要分析“字条

”在小说中的作用。9.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其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

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

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

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圣哲乘机,拯其危漏,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

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

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填写需要停顿处的字母。(3分)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O来P群Q生R仰S而T遂U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台榭是崇”的“是”与“无乃尔是过与”的“是”意思相同。B.居,指

居住,与“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居”的意思相同。C.“若惟圣罔念”的“罔”与“是罔民也”的“罔”含义相同。D.“人不见德”的“见”与“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

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B.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C.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并

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D.帝王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灾害祸乱也一定会随之而来,一旦祸乱发生,还能够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而克

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4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从文中看,“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

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共9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歘③见骐驿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④。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

]①该诗约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歘(chuā)见:忽见。④霜蹄:马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

,故一来告别,二来作画留迹。B.三、四两句写出韦偃绘画造诣高深,“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仰头长嘶的马充满进取的渴望,仿佛千里长途即刻就到。D.本诗咏马,实际与时事有关,体现了杜甫“沉郁”的诗风。16.明代文学家钟惺评论

该诗尾联“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3)“,”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祖辈创业的艰难、开疆拓土的艰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

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A。与北

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是被动的。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

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独来独往。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重视家庭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

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B,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18.下列有关文中

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

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

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

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①当我们总是______,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②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顾此失

彼,结果..什么也没干好。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脱颖而出,成就更好的自己。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

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22.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音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B.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C.听说今天结果..的

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D.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23.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或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1.C2.C3.A4.C5.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重现地域化的空间书写;回溯本土近世精神的源流;挖掘中国化的城市美学;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语言和意象。6.B7.D8.①字条上烈士遗言,表现了二人视死如

归的革命壮怀,以及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坚定信念;②阿弟不解,揭示了阿弟的市侩平庸以及对革命者的不理解,也暗示了社会环境;③字条解惑,有力推动了老妇人思想与性格的转变,使故事达到高潮,主题得到深化。9.①明线

: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这理和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②暗线中映川夫妇虽友善和蔼劫遭到反动派迫害(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下一代的期望)是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发展的动力;③小说双线交织,结构严谨,突出中心,节省

篇幅。10.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O来P群Q生R仰S而T遂U性11.A12.[解析]C“圣哲”,不是指唐太宗,泛指具有超凡才智的人。13.(1)译文: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失败灭亡的一个接着一个,那是什么原因呢?(“克终”1分,

“鲜”1分,后两个分句各1分,共4分)(2)译文:倚仗自己的富足强大,不忧虑以后的祸患。驱使天下人来满足自身的欲望,耗尽所有财物来奉养自己。(每个分句1分,共4分)14.答:①居安思危;【依据】恃其富强,不虞后患。②戒奢以

俭;【依据】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③与民休息。【依据】徭役无时,干戈不戢。(每点1分,共3分)15.B【解析】B.“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错,三、四两句写韦偃提起秃笔好像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岀了千里马,它

们形象生动可爱,蓦然间就岀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绘画技艺精湛,“源于勤练不辍”在“秃笔”中看不出。16.①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比喻),慨叹时局。明写骏马与人同生同死,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

壮士。②希望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③一个“真”字,深切地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情怀。17.(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4)暴霜露,斩荆棘18.D破折号此处表示

解释说明。19.A:是一种主动选择;B:主动地融入社会。【1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解析】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

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评分参考: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4分。21.①.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②.三心二意22.D23.C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