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6)页,14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34d384b0349868fe1a4cc6d27acd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5x50=75)1.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尚
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种类不多,是礼乐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转为实用性,风格多样,突破了原本礼乐制度对等级的严格要求,出现“礼崩乐坏”
的变革,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武风气,故排除A;青铜器纹饰趋向生活化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变化反应的实质问题,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故排除D。2.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
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A.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B.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D.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答案】B【解析】【详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材料中秦始皇长子却遭到大臣赵高和宰相李斯
的迫害,说明在皇权统治下,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故选B;从材料看国家权力不是依据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郡县制度,C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3.唐代中后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使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
“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覆的司法程序。这些变化()A.利于司法官吏专业化B.改变了司法审判的程序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扭转了武夫乱政
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可知,这种司法变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覆的司法程序,有利于司法官吏的专业化,故选A项;题干中
变化的是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程序,而不是审判程序,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以来地方独立掌握司法权,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武夫乱政的基础是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各项大权,司法程序的变化不会扭转武夫乱政的基础,排除D项。4.武帝元
光二年(公元前132年),西汉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A.
维护了边疆稳定B.改善了道路交通C.加重了财政负担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可知西汉为了反击匈奴不但要花费大笔的钱进行
修筑工事,进行战争,同时对于功臣的赏赐也花费巨大,说明对匈奴的战争加剧了汉朝的财政负担,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维护边疆稳定,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匈奴的战争,没有明确在匈奴地加强统
治,故D错误。5.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少数民族首领可担任官职并世袭,而且部分官员由中央派遣有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文化的交流可以减少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消
除差异’的说法过于夸大,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处理民族之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材料中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职责,不能说导致地方官员职权混乱,D错误。故选C。6.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基本
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更革的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原则,同时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下列项中,属于北宋前期这种“更革”的是①“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
”②“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③出现“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的状况④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鼎立局面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是对三省六部制的描述,其制度确立于隋唐,并非是宋
朝的制度创新,①错误,AC排除;宋朝时期的中央政治变革主要表现就是二府三司制,其中②③④均属于二府三司制的表现及影响,D正确,B排除。故选D。7.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
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A.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B.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C.建立自上而下的监
察体系D.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采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宋代加强控制刑事审判权,对待死刑需要复核,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出现,但是却降低了行政效率,排
除A;控制刑事审判权不属于监察体系的内容,排除C;材料主旨和解决官员腐败无关,排除D。故选B。8.“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这一行政模式”是指A.汉代刺史制度B.元朝行省制度C.明代三司制度D.清代督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的行省制度,故B正确;汉代刺史制度
是监察地方的制度,不符合“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A错误;明代三司制度只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具有两重性,故C错误;清代督抚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不是“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D错误。9.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
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中原士民,扶携南渡
,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反映出了北民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带动南方的小麦种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曲辕犁,排除A项;南宋初年,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10.汉文帝诏令:老百姓如果
能缴纳六百石粮食并将其输送到边关,可以获得上造(二级爵)的爵位,如果缴纳“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级爵),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错”。据此推知,上述政策①体现了察举制的深入实施②加剧土地兼并现象③建立了以财产为主的等级制④客观上利于提升商人地位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上述材料表明汉代的老百姓可以通过缴纳粮食并输送到边关获得相应的爵位,商人的财力可以直接购买粮食或购买土地生产粮食来输送边关,从而获得相应的爵位来提高政治地位,其中,如果购买土地就会造成土地兼并问题,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①错误,AC
排除;③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D排除。故选B。11.1817~1833年中国对英国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银两)年度进口额出口额1817~1819764677780602711820~18246525201981
60661825~18297591390102155651830~183373350239950286上表可以说明()A.中国贸易顺差数额逐渐缩小B.传统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C.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D.中国较英国经济优势明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1817~1833
年中国对英国贸易数据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口小于出口,这是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故选B项;表中显示中国贸易顺差先增大再缩小,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前还处于闭关锁国政策之下,排除C项;英国当时正在工
业革命,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英国占优势,排除D项。12.明清时期,城市化取得巨大发展,但是,传统中心城市的规模并未明显扩大,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毗邻农村的一批中小市镇的崛起。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当时生活理念的束缚C.传统经济模式的
制约D.儒家轻利思想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毗邻农村的一批中小市镇的崛起”可知,这与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有关系,小农经济限制了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故C正确;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小市镇崛起没有必
然联系,故A错误;生活理念的束缚并不是中小市镇崛起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题干信息并未涉及轻利思想,且思想不能做为根本原因,故D错误。13.明清时期,称谓门类繁多,侍者、会办等职业称谓与知府等官衔称谓、举人等学衔称谓
,都为其中同等的称谓类别。这反映出当时A.社交语言丰富B.社会结构变化C.市民阶层兴起D.君主专制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侍者、会办等世俗职业称谓出现了与当时的官衔称谓、学衔称谓所有等级
化特征,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冲击传统社会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题干的表象描述,排除;市民阶层兴起是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君主专制强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B。14.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
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C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
工商业的效果,A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排除。故选C。15.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
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以后,随着中国
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
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诸子学说提供了实践舞台,各家学派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A.否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推动了新型社会的理论构建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理想的治国主张及社会形态,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以“礼”为核心,排
除A项;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自由局面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17.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
者。这主要是因为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实际考查从天人感应的灾异说限制皇权到“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加强了对各方面的
控制,故A正确;其设计理论能够限制皇权,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灾异解释权威性,故排除C;材料通过君主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更多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非官僚内部斗争,D排除。18.有学者认为“保持天下风俗纯正的重要性更有甚于维护一姓政权的稳定”。为此,他提出了“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著名论断。
研究这一论断,可直接参阅A.《天下郡国利病书》B.《日知录》C.《明夷待访录》D.《船山遗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有亡国,有亡天下”体现的是顾炎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收录在《
日知录》,B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虽然是顾炎武的著作,但是未收录该思想,A排除;《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作品,C排除;《船山遗书》是王夫之的作品,D排除。故选B。19.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下列有关
苏轼叙述正确的是()①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说理②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③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以行书名世④概括山水画“诗画本一律”的特点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
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①正确;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的是唐朝王维,故②错误;苏轼以行书名世,其作品为《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三名,故③正确;“诗画本一律”的是文人画,不是山水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20.明末
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
展冲击等级秩序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
答案为D项;A项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21.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署内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其中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由一名亲王担任总署大臣,共同办
理衙门事务。这反映出当时的总理衙门A.具有临时性机构的性质B.全权处理涉外事务C.与军机处处于同等级别D.受内阁大学士牵制【答案】A【解析】【详解】总理衙门的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说明总理衙门的人员没有固定编制,随意的调配,具有临时机构的性质,故选
A;全权处理说法绝对化,B排除;从材料表述不能判断出与军机处同等级别,C错误;总理衙门的大臣从内阁大学士中选派部分,不能说受内阁大学士牵制,D错误。22.下图摘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目录。据此判断,第十章的主
题应为()第十章?社会动荡的根源223社会经济因素;鸦片战争的影响;政冶腐败;武备松弛;自然灾害;客冢人和基督教外国的中立立场237……捻军叛乱和回民叛乱252A.第二次鸦片战争B.清末新政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
C【解析】【详解】捻军是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时间为1853年——1868年,再结合材料“鸦片战争的影响”“基督教”等信息可知,为太平天国运动,故选C项;据材料“外国的中立立场”可知,该主题并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捻军”时间不符,排除
B项;辛亥革命时间为1911年,与“捻军”时间不符,排除D项。23.《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
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大运河和
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运输难以与外国铁路竞争,致使沿岸城市和百姓生活的衰败,增强了民众的反帝情结,特别是助长了义和团盲目排外情绪,故C项正确;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始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外国资本输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且题干
不能反映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24.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拳
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记载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
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表述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B项;历史解释
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A项;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C项;同一时代,历史叙述也有不同,排除D项。25.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
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对此规定所属条约理解正确的是()①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②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③导
致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中“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
丑条约》,故①正确;题干中“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可知列强侧重保平安而维护列强在华利益,故②错误;导致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的是近代的战争,不是《辛丑条约》,故③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符合
题干要求,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26.如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②立宪派与
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
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预备立宪”的本质是将君主专制合法化,①正确;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立宪派和革命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②错误;袁世凯是晚清的弄臣,游走于三者之间,③错误,因此BCD排除。故选A,27.1912年8月,孙中山认为,“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因此“挟党见,闹意气”是不合时宜的,各党派应当筹谋共同建国。次月,孙中山担任
全国铁路督办一职,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B.党见纷争导致政治局势动荡C.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孙中山对时局缺乏正确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现在应该集中
主要精力发展经济建设,这是不符合当时国情的,D正确;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民主政治,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8.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
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C.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动荡不安D.立
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等信息可知,张謇认识到共和是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努力争取实现共和,说明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
,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实现共和,没有强调民权观念,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张謇努力争取实现共和的主张,没有强调辛亥革命引起社会动荡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张謇努力争取实现共和的政治理想,说明没有放弃政治理想,D项错误。29.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
的思考开始进人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
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符,故
排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故排除D项。故选A。30.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博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有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
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B.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D.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答案】D
【解析】【详解】据材料时间可知正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经济特科考试的开设表明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故D正确;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故A错误;据首场题目可知,仍然没有超出“礼、仪、德”等儒家思想范畴,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的任用,C错误。31.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増加趋势及所占
比重年份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其中农产品值所占比例%1873年14844938602.61893年1817132842315.61903年3339618949626.81910年59333723195739.1——摘编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上述表格揭
示出的主要问题是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C.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D.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表格时间“1873—1910年”、材料主体“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及“农产品所占比例%”可知,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农产品在各种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所占比例增加较快,由1873年的2.6%上升到1910年的39.1%,说明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经济附庸,反映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故B项正确;表格中农产品出口产值所占比例的增长只能说明中国日
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并不能说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没有涉及进口的情况,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缺乏判断依据,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32.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
致货币名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归于失败。这说明A.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C.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D.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
临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中央政府试图统一全国货币最终失败,说明清政府此时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故D正确;材料中仅涉及长期存在的铸币权,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故排除B;中央铸币和地方铸币均
是清政府内部事务,无关主权,故排除C。33.据记载,某一企业“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同治六年,议兴船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请在江海关解部四成洋税酌留二成案内,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八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附奏,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此类企业A.在实业救国
思想影响下产生B.缓解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同治六年”“曾国藩”“制造轮船之用”来看此类企业属于洋务企业。依据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可知,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正确;洋务企业产生之初是为了自强以抵抗外来侵略,产生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以前,A错误;洋务企业多为官办性质,官员贪污腐败,又有顽固派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并未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B错误;洋务
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而不是洋务企业,D错误。故选C。34.1873年的《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由诸商董中推举一位商总,总局和各分局分别由商总和商董主持。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这一规定A.体现了官督商办的特点B.阻碍了民用企业
的发展C.解决了军事企业的困难D.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等信息可知,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实权仍掌握在清朝官僚手中
,体现了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官督商办”特点,A项正确;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民用企业的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阻碍民用企业的信息,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军事企业的困难主要是资金,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解决军事
企业困难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特点,封建势力的强大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D项错误。3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
.中国丝茶的国际竞争力减弱B.政府奖励措施催生民间办厂热潮C.“实业救国”思潮的深入发展D.列强入侵加剧自然经济不断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更深,因此中国几乎一切农产品
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D正确;题干描述的变化针对的是一切农产品部门,而非单指丝织品,排除A;题干未体现政府举措,排除B;中国农业
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原因是受到世界市场影响,而非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且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刚刚兴起,尚未深入发展,排除C。36.学者王汎森写道:中国近代思想人物的风貌亦繁复万端:他们有的是意态为保守,而手段为西化;有的是意态为前进,而手段却传统
……所以单只是用“传统”或“前进”,“新”与“旧”来描述他们,常常是不够充分的。下列属于前者的是①西学中源②中体西用③西体西用④洋为中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中国近代思想界属于“意态为保守,而手段为西化”的主张有为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而提出的“中学西源”和“中体西用”,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西体西用”和“洋为中用”摆脱了意态的保守,西化明显,③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37.晚清政府平定沙俄支持的新疆
叛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这主要反应出近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A.重新实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主权化管理C.拓宽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D.在侵略与开放的过程中艰难
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中
国开放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清朝在平定沙俄支持的新疆叛乱后,路上丝绸之路才有所恢复,可见路上丝绸之路是在侵略与开放的过程中艰难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只是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而非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平定新疆之后对原本就存在的路上丝绸之路的影响而不
是对主权的加强和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的拓宽,故BC错误。38.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部分官督商办企业。由此可以判断洋务运动()企业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开平煤矿鹤峰铜矿状况在官方人物离职或不参与管理后,盈利增加。但各种捐款名目繁
多,最终企业负债累累。官督商办金矿,但它的全部盈利“一半由所谓员司花红”和“黑龙江军饷”瓜分。惟一经营比较成功的官督商办企业,然而在最初10年间,一般商股也没有分到一文股息。还没有正式开办,就已经把商股消
耗得干干净净。A.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经济利益B.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C.一定程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未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由于封建官僚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各
种封建勒索,使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民族资本被侵吞,一定程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不能维护清政府的经济利益,排除A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商
业发展,排除B项;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项。39.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是传统教育贬抑的对象,然而商人在近代经济力量增强、社会地位上升,成为连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中介
。材料反映A.商人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力B.社会变迁改变商人与教育的关系C.近代教育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推动政治改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商人与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传统教育
贬抑的对象”到“连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中介”的变化,而“商人在近代经济力量增强、社会地位上升”则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商人在教育近代化中的主次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教育阻碍商品经济,且教育的近代
化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政治改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错误。40.1903年,镇江郭礼征筹建大照电灯公司,经常镇道署呈报江苏抚院获准立案.拔荷花塘官地作为建厂地基,并暂借规银l万两。次年,从国外订购发电机、锅炉等设备
陆续进行安装。因绅商居民担心破坏风水,阻挠立杆架线,郭礼征登门协商,历时7个月才架线完工。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B.晚清政府积极推进洋务运动C.中国近代化受制于多种因素D.民族工业完全依赖外围资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郭礼征筹建大照电灯公司一方面受清政府
的监督管束,另一方面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进展缓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故C项符合题意;1903年处于晚清时期,并非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甲午战败为破产标志,排除B项;完全依赖说法过于绝对且题干中未体
现,排除D项。故选C。41.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A.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B.“中
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C.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京师同文馆从单纯的翻译学校转变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学校,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指出同文馆
中新增课程对传统儒学教育的冲击程度,排除A;“中体西用”实践的开始是总理衙门的设立,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中主张“中体西用”,传统文化依然是主导,排除。42.在卷帙浩繁的近代国际法中,林则徐选择了三个主题组织翻译:(1)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2
)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3)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据此推知,林则徐的主要意图是A.扩大对西方各国的贸易B.深入了解西方法律体系C.论证海禁政策的合法性D.适应反侵略斗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林则徐组织翻译近代国际法的相关行为,是为了在与列强交往的过程
中,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主要是为了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D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属于表象,排除。故选D。43.表3记述出处“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康有为《我史》“其(上)书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一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梁启超《戊戌政变
记》“执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同人以成事不说,纷纷散去,且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表3是不同史著对“公车上书”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上书时间发生在四月初八
B.上书内容致使督察院拒收C.督察院拒收致使上书受挫D.上书目标在当时没有实现【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大臣恶之,不为代奏,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从察院到大臣再到数省拒绝上书
,可知当时上书的目标在当时并未实现,故选D项;据材料“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可知在四月初八对上书内容进行品评,而非上书时间,排除A项;据材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都察院对变法内容进行了批示,而非内容导致拒
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从都察院到大臣、再到数省拒绝说明上书受挫,而非只有督察员做使上书受挫,排除C项。44.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若力阐发其舍生收义、拯救中众生的献身精
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答案】
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精神阐释分别在不同时期侧重于具有献身精神的烈士形象及反抗封建的精神,结合材料关键信息“1920年”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主要和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有关,B正确;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强调的是暴力革命,A排除;一战于1918年
11月就已经结束,C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45.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A.反
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进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论述的是教育和向西方学习与
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甲午战争,也没有提到中体西用,故AB错误;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生在1911年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46.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
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C.当事人的认
知影响变法走势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
,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变法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康有为鼓动光绪帝变法的信息,无法表明康有为为实现理想而不避风险,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故选C。4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政治小说
《新中国未来记》,其中创设了以下情景:在中国维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国元首及夫人来南京参加“万国太平会议”,在上海开设的大博览会上“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梁启超主要目的是A.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B.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C.旨在激发民众爱国精神D.致力于
挽救民族的危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主要表达中国维新50周年的成就。由此可知,梁启超此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故B正确;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不是主要目的,故A错误;激发民众爱国精神、挽救民族的危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错误。48.1896—1898年,严复在翻译英国
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提出了“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调和表述。这表明严复A.误译了赫胥黎的著作B.重新诠释了进化论C.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D.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严复在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时提出“天
行人治,同归天演”,即将进化论规律应用到人类社会,意在唤醒国人,表明严复重新诠释了进化论,故B正确;A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49.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
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A.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B.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C.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D.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
0世纪初,国内普遍盛行“世界意识”,旧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逐渐被新说法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增强,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选项正确;用“世界意识”代替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不是对官方
正统意识的维护,与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无关,AB两选项错误;中国开启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选项不符合史实。50.《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
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康有
为的维新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核心信息是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内容的表述,都是康有为的一家之言,这些一家之言,结合当时的背景,在儒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这一做法在肯定儒
学与孔子,便于被人接受,有助于减轻宣传变法的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康有为是在借助儒学宣传变法,不是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A项排除;C、D两项都是部分材料信息的理解,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二、材料
阅读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
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
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材料二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
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
: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
料,否则不得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材料三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
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
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材料四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
有之变局”。(3)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上海工业近代化存在的几类企业的名称和性质?【答案】(1)变化:人口快速增长;专业市场形成;市镇经济
繁荣;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壮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
努力(基础)。举例: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得出
人口快速增长;据材料一“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得出专业市场形成;据材料一“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得出市镇经济繁荣;据材料一“张之洞调
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得出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但)当我们考察
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结合所学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壮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据材料二“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
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基础)。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
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52.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集》材料二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完成下列
要求:(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抨击的事件、代表人物,简述“中学”与“西学”的含义。(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就“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整合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含义:中学:封建制度、伦理道德;西学:民主、自由、君主立宪、科技等。(2)论点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论据魏源(抵抗派)
、洋务派:师夷长技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进派: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李大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史论结合。【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
并立,合之则两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抨击的是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第二小问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得出。第三小问含义,即中学指封建制度、伦理道德;西学指民主、自由、君主立宪、科技等。。(2)论点据
材料“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得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它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不断的解放;论据要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来回答。